首页>疾病百科> 痢疾后综合症

肠道易激综合征的症状与治疗

2009-12-02 www.meishichina.com A +

疾病概述

肠道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ewlsyndrome,IB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肠道功能性疾病,是一种特殊病理生理基础的,独立性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其特征是肠道壁无器质性病变,但整个肠道对刺激的生理反应有过度或反常现象。表现为腹痛、腹泻或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有时粪中带有大量粘液。WHO的CIOMS提出:IBS是适应精神紧张和刺激而产生的一种肠功能障碍的肠运动性疾病,常有痢疾感染史,检查无器质性疾患,临床表现为腹痛、胀痛、腹泻、便秘交替。因此,患者的发病多以精神因素为背景,心理因素在本征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作用。1982年美国NIH学术用语委员会制定IBS的定义为,除外器质性病变,尚有以下特点:①腹痛通过排便减轻;②每年至少发生6次以上;③如果出现上述腹痛至少持续3周;④排除无痛性腹泻;⑤排除无痛性便秘。即IBS为肠管机能亢进性疾病,并伴有腹泻和排便异常。

IBS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为多,女性在20岁和50岁左右呈现高峰,男性在30岁呈现高峰,女性多于男性,约占3/4。据Thomson报道,中产阶段比工人易患本征,其中精神紧张和孤独、心情不畅的家产主妇发病率偏高。Nanda认为IBS患者约占世界人口的14%~22%,为消化门诊的一半;在英美所谓健康人群(Non-patientpopulation)中约30%的具有胃肠道症状;张锦坤在2950名干部的体检中,发现712名具有胃肠道症状(24.1%),其本病新医护人员256人中55人有胃肠道症状(21.5%),在其胃肠专科门诊中有1/3以上的患者被认为系IBS或胃肠功能紊乱。李定国认为IBS约占人群的15%,消化疾病的1/3~1/2。

病因病理

㈠精神因素:IBS患者症状的发作与加剧与情绪紧张密切相关。如严重的焦虑、抑郁、紧张、激动和恐惧等因素影响植物神经功能调节,引起结肠运动与分泌功能障碍。国内等报告IBS因情绪紧张等因素诱发的占45%,国外有人报告高达80%。

1.儿童时期有胃肠失调常延续到成年发生IBS。Apley和Hale追踪儿童反复腹痛者6~8年后1/3发生IBS,1/3仍具多种功能性胃肠症状,1/3无症状。腹泻型IBS患者80%仍具有儿童期的胃一结肠反射过敏。

2.IBS患者中,具急性菌痢史者较多,通过粪便反复病原检查,不能证实为慢性菌痢,而被认为系痢疾后结肠功能失调,此常以“痕迹反应”解释。[美食中国]

3.所谓“旅行性腹泻”患者中,虽部分由于感染因素所致,但多次因旅行而致泻者,多属IBS,系由于旅行中情绪因素、生活及饮食改变所致的肠道功能失调。

㈡饮食因素:饮食不当或饮食习惯的改变可诱发本征,如过食生冷、嗜食辛辣、香燥之品等;脂类食物对结肠运动功能影响较大;高蛋白饮食常可导致腹泻;进食纤维过多的食物可引起功能紊乱,并与IBS有关。国内等报告因饮食不当诱发IBS的占11.3%。关于食物不耐受和IBS,Nanda研究200例IBS患者,在食物激发试验中,大部分有效者(81.3%)能被确认为一种或多种食物不耐受。Thomson等发现低乳糖酶患者在摄入过多乳糖后可出现IBS的某些症状。

㈢感染因素:本征者不属于感染性疾病,但在肠道感染之后,易诱发结肠功能紊乱。如微生物或寄生虫所致感染性肠道炎症,也能改变结肠的反应性,诱发或加重IBS,尤其是在患痢疾之后,本征的发病率可增高。

㈣肠道菌群失调:正常人肠道以厌氧菌为主,需氧菌以肠杆菌占优势。改变饮食种类或过量食某种食物后肠道菌群比例失调;长期口服抗生素药物者,粪便中革兰氏阴性菌减少;IBS患者粪便中需氧菌明显高于正常。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