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病理

2009-12-02 med.qe.cn A +

中图分类号 R55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7399(2000)02-0154-02

  近年来,对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cellhistiocytosis,LCH)及其起源的朗格汉斯细胞的认识有些进展,现介绍如下。

  1 朗格汉斯细胞

  正常情况下,朗格汉斯细胞在体内的分布很局限,主要见于复层鳞状上皮。但是在电镜的观察下,还可见于淋巴结、胸腺上皮、支气管粘膜内。现在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朗格汉斯细胞为指突状细胞(interdigitatingdendriticcells,IDCS)发生过程中的不成熟阶段。

  对朗格汉斯细胞免疫组化及细胞化学的分析结果支持朗格汉斯细胞属于树突状细胞谱系的观点,其特征为出现MHCⅡ类分子的高表达和S-100蛋白强阳性,CD14和CD63呈阴性染色。CD1a的强表达是活体组织中朗格汉斯细胞的特征,通过细胞培养后,CD1a表达会逐渐消失,而CD1a表达的消失正好与树突状细胞的情况极为相似〔1〕。

  尽管朗格汉斯细胞可能属于不成熟的树突状细胞,但关于其起源的证据表明朗格汉斯细胞可能来源于原始的单核细胞前体。有人发现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中,朗格汉斯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而在骨髓移植后又恢复正常,于是首次提出朗格汉斯细胞起源于骨髓的观点〔2〕。在某些情况下,成熟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可转化成树突状/朗格汉斯细胞。目前无论具体的发生过程如何,都可以建立这样的观点,即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树突状/朗格汉斯细胞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Foucar提出了“单核吞噬细胞和免疫调节作用者”(mononuclearphagocyteandimmunoregulatoryeffector,M-PIRE)系统,该名词包括了具有共同起源的细胞系〔3〕。

  2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2.1 临床特点 LCH可呈单灶状或弥漫状,常累及骨,而很少累及皮肤、肺、淋巴结。在多系统的LCH中,偶尔还会累及其它组织。以前对具有特殊临床表现的多灶状LCH常用人名命名法(如Hand-Schuller-Christian病,Letterer-Siwe病),现在为了强调这类疾病共同的病理过程,而根据其疾病的范围将LCH分为局限型和广泛型两大类〔4〕。

  局限型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1)活检证实皮肤疹的病变,无其它任何部位受累;(2)单骨性病变,伴或不伴尿崩症,附近淋巴结受累,或出现皮肤疹;(3)多骨性病变,包括存在于多个骨上的病变或在单个骨上存在两个以上的病变,伴或不伴尿崩症,附近淋巴结受累,或出现皮肤疹。

  广泛型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内脏器官受累伴或不伴骨病变,尿崩症,附近淋巴结受累,有或无皮肤疹,但无下列任何脏器功能障碍的征兆:肺、肝或造血系统。

  在一些大宗病例的研究中显示,多器官受累的LCH与复发成正相关,但与疾病的进展无关〔5〕。但是造血系统、肝脏、肺功能障碍的出现及程度预示着死亡危险性的增加。

  2.2 病理组织学 光镜下,LCH的特征性改变为LCH细胞与不同数量的嗜酸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多核裂巨细胞混杂在一起。主要表现为淋巴窦的高度扩张,窦腔内充以大量增生的LCH细胞,LCH细胞的典型特征为直径10~12μm,含中等量的嗜酸性细胞浆,核呈空泡状,含颗粒状的染色质,可见到1个或多个明显的核仁,大多数的核呈典型的沟槽状或卷曲状外观,核分裂象少见。病变中可见到广泛的坏死及纤维化,后者尤其多见于时间长的病变中。电镜下,在LCH细胞中可见到Birbeck或朗格汉斯颗粒,本质上为质膜的内陷。Birbeck颗粒的功能尚不清楚,但它们的出现可能提示朗格汉斯细胞是LCH细胞的前体。

  免疫表型上,LCH细胞的表型与静止和活化的朗格汉斯细胞相似,病变细胞内可出现CD1a的弥漫的强阳性反应,而且还可见Birbeck颗粒。另外LCH细胞还出现CD4及许多细胞粘附抗原的强表达,这与活化的朗格汉斯细胞相似。在少数病例中还会出现S-100蛋白阳性以及巨噬细胞标记物CD68和HAM-56的异常表达。CD1a用于LCH与非树突状细胞的反应性病变和肿瘤的鉴别诊断还是很令人满意的。唯一可能与LCH混淆的,并且出现CD1a染色阳性的病变是幼年黄色肉芽肿,该肿瘤S-100蛋白染色呈阴性。遗憾的是常规获得的针对CD1a的单克隆抗体(例如OKT6)在以前只能用于新鲜的冷冻组织,这使得其诊断性应用很不方便,有时甚至不可能。目前,人们发现了可用于固定组织中的CD1a单抗,例如MAbO10可使先前用OKT6染色的16个病例中的15例出现阳性染色,而且能使用传统的CD1a单抗无法染色的18例染色〔6〕。用MAbO10阴性染色的有痣3例、恶性黑色素瘤2例、神经纤维瘤2例、Rosai-Dorfman淋巴结病2例、幼年黄色肉芽肿3例。上述结果使得目前对LCH的诊断更容易、更广泛,而且大大有益于该领域的研究及患此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3 分类

  1987年开始对这类疾病进行分类,并将它统称为“组织细胞增生综合征”〔7〕,目的在于使该疾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化,从而有利于对该疾病的治疗及研究。尽管对其标准存在争议,但仍广为接受并被应用。由于对该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分类系统也进行了相应的修正(1997年,表1)〔8〕。

表1 组织细胞病变的新分类

不同生物学行为的病变

  与树突状细胞有关的病变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继发性树突状细胞病变

  幼年黄色肉芽肿及相关病变

  具有各种树突状细胞表型的单发的组织细胞瘤

  与巨噬细胞有关的病变

  噬红细胞综合征

  原发性噬红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常由病毒感染引起)

  继发性噬红细胞综合征

  与感染有关

  与恶性病变有关

  Rosai-Dorfman病(窦组织细胞增生症伴大范围的淋巴腺病)

  单发的组织细胞瘤伴巨噬细胞表型

  恶性病变

  单核细胞相关的恶性病变

  白血病(FAB及修正的FAB分类)

  单核细胞白血病M5A和B

  急性髓单细胞白血病M4

  慢性髓单细胞白血病

  髓外单核细胞肿瘤或肉瘤(粒细胞肉瘤中与单核细胞有关的部位)

  与树突状细胞有关的组织细胞肉瘤(局灶或弥漫的)

  特殊表型:滤泡中的树突状细胞交错排列等

  与巨噬细胞有关的组织细胞肉瘤(局灶的或弥漫的)

  新分类中继续把树突状/朗格汉斯细胞系以及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系引起的病变结合在一起。诸多研究已表明,上两个细胞系之间在发生学上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把它们放在一起分类是合理的。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症在新的分类系统中被划分为“具有不同生物学行为的与树突状细胞相关的疾病”。LCH的明确诊断仍然需要具有Birbeck颗粒或CD1a的阳性免疫染色的特征,后者在石蜡包埋的组织中可通过采用O10抗体显色。对于常规染色的组织切片只要出现典型的组织学特征就能作出诊断。由于幼年黄色肉芽肿及相关病变在免疫表型上与真皮树突状细胞相似,因此把这些疾病也和LCH一起进行分类。其它无法准确分类并出现树突状细胞表型的单发的组织细胞瘤也包括在上述分类系统中。最后,发生在恶性肿瘤背景下的树突状细胞的病变与LCH分开进行了分类。这些少见的病变在组织学与免疫表型上与LCH相同,但当原发病变治愈后,该病变可自行消退。4 治疗  关于LCH的治疗问题仍存在争议,治疗的选择主要决定于病变的范围以及受累部位的特征。单发的LCH治疗一般只需手术切除,对骨受累者,在活检诊断后行刮除术处理。对于重要部位的LCH,例如颈椎,可在病变区注入皮质类固醇或小剂量、分次局部放疗(300~600CGy),局部氮芥治疗对于皮肤病变的LCH效果好。对于某些复发或进展性病变,单独采用强的松或与长春新碱和阿糖胞苷联合应用的治疗效果比较满意。最近,有人建议采用环孢霉素(单独或与其它传统方法合用)进行治疗。目前,尚没有一种治疗方案被证明是完全有效的,而且许多药物有严重的副作用。由于多系统疾病可继续发展,也可能偶尔完全消失,所以有人建议在脏器受累及全身症状出现后再进行药物治疗,否则可不予任何处理。有人还对少量严重的顽固性LCH患者采取了自体或同种的骨髓移植,继之以高剂量化疗及放疗。在6例患者中除1例外均为同种骨髓移植,他们在移植后平均29个月内仍然存活,并且没有任何疾病征象〔9〕。  LCH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用于决定该疾病临床行为的参数也不得而知。由于缺少LCH的动物模型以及无法培养LCH细胞,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大大受到阻碍。不过,最近研究者们通过采用分子技术提高了我们对病变的认识,并获得了关于该疾病发病学方面的重要线索〔10〕。至于该疾病生物学方面的问题以及如何获得更好的治疗方案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简介:纪小龙,男,48岁,教授。  参考文献  1,RomaniN,LenzA,GlasselHetal.CulturedhumanLangerhanscellsresemblelymphoiddendriticcellsinphenotypeandfunction.JInvestDermatol,1989;93:600~609  2,PerreaultC,PelletierM,LandryD,GyegerM.StudyofLangerhanscellsafterallogeneicbonemarrowtransplantation.Blood,1984;63:807~811  3,FoucarK,FoucarE.Themononuclearphagocyteandimmunoregulatoryeffector(M-PIRE)system:Evolvingconcepts.SeminDiagnPathol,1990;7:4~18  4,EgelerRM,DsAngioGJ.Langerhanscellhistiocytosis.JPediatr,1995;127:1~11  5,BaumgartnerI,vonHochstetterA,BaumertB,LuetolfU,FollathF.langerhansscellhistiocytosisinadults.MedPediatrOncol,1997;28:9~14  6,EmileJF,WechslerJ,BrousseNetal.Langerhansscellhistiocytosis:DefinitivediagnosiswiththeuseofmonoclonalantibodyO10onroutinelyparaffin-embeddedsamples.AmJSurgPathol,1995;19:636~644  7,TheWritiingGroupoftheHistiocyteSociety.Histiocytosissyndromesinchildren.Cancer,1987;1:208~209  8,FavaraBE,FellerAC,PauliMetal.Contemporaryclassificationofhistiocytedisorders.MedPediatrOncol,1997;29:157~166  9,FrostJD,WiersmaSR.ProgressiveLangerhanscellhistiocytosisinaninfantwithKlinefeltersyndromesuccessfullytreatedwithallogeneicbonemarrowtransplantation.JPediatrHematolOncol,1996;18:396~400  10,BrabencovaE,TaziA,LorenzatoMetal.Langerhansscellinlangerhanscellgranulamatosisarenotactivelyproliferatingcells.AmJPathol,1998;152:1143~1149收稿日期:1999-11-15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