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急性失血所致贫血

请问贫血有哪些征兆,应注意些什么???

2009-12-05 wenda.sogou.com A +

贫血,尤其是缺铁性贫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病。在医学上,贫血是指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值,即男性低于13g/dl,女性低于12g/dl,孕妇低于11g/dl。一般人往往不会去做定期检测,所以在贫血病的早期,往往会被人们忽略,直到发展成重度贫血,影响到生活及工作时,才会引起重视。但这时治疗,不仅费钱,费力,而且一时难以康复。其实,在贫血病的早期,有许多症状已表现出来,如对儿童及青少年来说,常表现为厌食偏食、发育不良、记忆力减退、学习成绩差、入睡困难、夜惊夜啼、易发生各种感染、易发烧、感冒、腹泻、头晕、头痛等;而对女性来说,则常常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嘴唇无血色,头发枯黄无光泽,食欲差并伴有失眠等现象,有的女性又常常会莫名其妙地烦躁,容易发怒,严重者会出现痛经,月经不调。因此,若是有上述症状者,应当首先考虑到有贫血的可能性。如果掌握了上述对应症状,及时进行自测,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或保健治疗了。

参考资料:
什么是贫血?
贫血是指全身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总量减少至正常值以下。但由于全身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总量的测定技术比较复杂,所以临床上一般指外周血中血红蛋白的浓度低于患者同年龄组、同性别和同地区的正常标准。国内的正常标准比国外的标准略低。沿海和平原地区,成年男子的血红蛋白如低于12.5g/dl,成年女子的血红蛋白低于11.0g/dl,可以认为有贫血。12岁以下儿童比成年男子的血红蛋白正常值约低15%左右,男孩和女孩无明显差别。海拔高的地区一般要高些。
贫血患者红细胞计数的降低与血红蛋白浓度的降低一般是成比例的,但是小细胞低色素型贫血的红细胞计数减少比血红蛋白的减少相对的较少,以致贫血较轻时红细胞计数可以不低于正常。相反,大红细胞型贫血时,血红蛋白浓度相对地偏高,而红细胞计数偏低。当失水、水滞留或急性大量失血后血液总量尚未恢复到正常时,血红蛋白的浓度不能准确反映贫血的真实程度,因此临床上要考虑这些因素对贫血的影响。此外,在急性大量血管内溶血时,血浆内含有较高浓度的游离血红蛋白,这时血红蛋白测定的结果高于贫血的实际程度。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计数更能反映贫血的程度。

贫血按形态学可分为几类?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主要是根据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及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两项形态学特点,将所有贫血分成正常细胞型、小细胞低色素型、大细胞型三种。
(1)正常细胞型贫血:MCV在正常范围内,即80~100fl,MCHC大多在正常范围内,即32%~36%,少数可稍低于正常。网织红细胞计数如果很高,可使MCV超出正常范围。属于此类贫血的有急性失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感染、炎症、肾功能衰竭、肝病、内分泌障碍、恶性肿瘤等引起的继发性贫血和大多数溶血性贫血等。
(2)小细胞低色素型贫血:MCV<80fl,MCHC<32%。属于此类贫血的有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各种类型的海洋性贫血和某几种血红蛋白病等。
(3)大细胞型贫血:MCV>100fl,MCHC>36%。属于此类贫血的主要有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的巨幼细胞贫血,以及其他原因或代谢障碍所引起的巨幼细胞贫血等。
这一分类法的优点是从红细胞的形态学特点可以推测贫血的发病机制和可能病因,对于小细胞低色素型贫血和大细胞型贫血的病因估计,帮助特别大。而正常细胞型贫血中包括许多种不同原因、不同机制产生的贫血,这一分类显得过于简单。另外,这一分类要求MCV和MCHC的测定结果必须准确,一般用电子自动测定仪器测定比较可靠。如用手工操作和离心机等测定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然后再计算MCV和MCHC,误差较大,如有一个数据不准确,即可影响形态学分类的结果和结论。

贫血按发病机理和病因可分为几类?
根据发病机理和病因可将贫血分成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增多为主、失血过多三大类。
(1)红细胞生成减少的贫血又可分成两类:
①骨髓功能衰竭: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若骨髓产生的多能干细胞数量太少,即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若定向干细胞缺陷,即可发生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若调节功能障碍,即可发生肾功能衰竭的贫血、内分泌功能紊乱的贫血;以及其他直接原因不明的慢性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的贫血,骨髓浸润的贫血。这类贫血大多是正常细胞型的。
②造血所需原料缺乏或利用障碍:缺乏血红蛋白所必需的铁,可发生缺铁性贫血,严重的缺铁性贫血是小细胞低色素型的;虽不缺铁但不能利用,可发生铁粒幼细胞性贫血;起辅酶作用的叶酸、维生素B12等缺乏或利用障碍,以致DNA合成障碍,患者骨髓中的幼红细胞是巨幼细胞性的,所以把这类贫血叫做“巨幼细胞贫血”。这类贫血大多属大细胞型。缺乏的原因可以是摄入不足、吸收不良、需要增加、丧失过多或利用障碍。
(2)红细胞破坏增多为主的贫血,包括各种先天的或后天获得的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在形态上可以有明显的异常,但MCV大多仍是正常的,MCHC正常或轻度增高。溶血的原因可以是红细胞先天性的内在缺陷或外来因素对红细胞的损害。
①红细胞先天性的内在缺陷:包括红细胞膜遗传性缺陷、红细胞酶缺乏引起代谢障碍、血红蛋白异常、红细胞对补体过敏。
红细胞膜遗传性缺陷可引起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棘刺细胞增多症、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酶缺乏引起代谢障碍,如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丙酮酸激酶、磷酸己糖旁路、谷胱甘肽代谢或糖无氧酵解径路中其他酶缺乏所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血红蛋白异常,如珠蛋白链结构异常可发生镰形细胞贫血,血红蛋白C、D、E病等不稳定血红蛋白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珠蛋白链合成减少可引起各型海洋性贫血;
红细胞对补体过敏,则可发生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②外来因素损害红细胞:包括免疫反应、机械损伤。
免疫反应有三种:由自体免疫引起的有温抗体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冷凝集素病、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由药物诱发的免疫溶血性贫血;同种免疫,如新生儿Rh溶血病、新生儿ABO溶血病、血型不合的输血后溶血病。
机械损伤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如行军性血红蛋白尿、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创伤性心源性溶血性贫血。
物理因素、化学物质和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贫血,如烧伤所致溶血性贫血,药物和化学毒物所致溶血性贫血,寄生虫、细菌、病毒感染所致溶血性贫血。
脾功能亢进所致贫血。
(3)失血
失血过多的贫血包括急性和慢性失血的贫血。急性失血引起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属正常细胞型;慢性失血常同时伴有缺铁,故贫血大多为缺铁性贫血,属小细胞低色素型。
由于这种贫血分类是以发病机理和病因为依据的,所以临床上对个别病例的贫血到底属于哪一类型,必须深入了解其病史、体征和各种有关检验结果后才能作出判断。这种分类法的优点是能说明发生贫血的直接原因和发病机理,便于治疗。其不足之处是,有些贫血的原因还尚不太清楚,或发病机理比较复杂,可能有多种因素与贫血的发生都有关系,而在分类时只能按主要病因和发病机理进行分类,因此这种分类法有一定的缺陷。
根据红细胞的形态学特点分类和根据贫血的发病机理和原因分类,这两种分类各有优点,亦各有不足,临床上常常同时并用,可以取长补短,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完整版请看这里: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