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病原学

2009-12-06 jb.xtata.com A +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parahemolyticus)是分布极广的海洋细菌,尤其在夏秋(6~10月,以6月份最高)季节的沿海地区因误食大量带有副溶血性弧菌的海产品引起暴发性食物中毒。于非沿海地区,常因误食此菌污染的食品(如腌雪菜等)也常有中毒发生。该菌为嗜盐性弧菌,多见于近海岸的海水、海底沉积物及鱼类、贝类等。

1.形态染色

副溶血性弧菌为革兰阴性单鞭毛弧菌,鞭毛长约菌体的两倍,运动活泼,仅次于霍乱弧菌。有报道该菌可有周鞭毛,无芽孢、无药膜。因培养基不同及培养的不同时间,菌体可呈多形性。其大小约o.7一ltxm。丝状体可长达15am,一般排列不规则,多数散在有时成对。在S.S琼脂上呈卵圆形,两极浓染,中间淡或不着色,少数成杆状。在血琼脂上多为卵圆形,少数球杆状,也有丝状。在嗜盐琼脂上多数为两头小中间稍胖的球杆菌。在罗氏双糖培养基上24h培养,菌体基本相似,48h以后其形态变化很大,有球状、杆状、丝状、弧状或逗点状等,其大小差异很大。同一菌体的染色性差异也很大。在鲜血琼脂厌氧培养48h后菌体呈细短杆状及球杆状,着色均匀。

该菌的多形性与球状体是它与气单胞菌属在形态学上的主要区别。

2.生化特性

生化反应培养基须含3%NaCI,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可使人或家兔的红细胞溶血,称Kanagawa试验阳性,非致病性副溶溶血性弧菌则为阴性。致病力与溶血能力互相平行。DNA的G+C含量为46%~47%。

生化试验可按下列培养基接种后于37~C培养,除V.P.试验、吲哚试验、甲基红试验培养18h后加试剂观察外,其他于24h观察。

坂畸根据蔗糖发酵、V.P.试验将副血性弧菌分成4个生化型(1-4型);尤锡根等据蔗糖、伯胶糖、鼠李糖分解的不同分为5个(1一V)型。

3.抗原构造

具有耐热的O抗原、不耐热的K(荚膜)抗原。该弧菌的H抗原均相同,其成分为蛋白质。O抗原主要成分为葡萄糖和半乳糖葡萄糖胺。加热loo~C2h仍具抗原性,根据其抗原特异性,O抗原可分为O1一O13。K抗原分为K1~K171:(其中K2、K14、K6、K27、K35、K62缺编)。菌体最外层为K抗原,可阻止菌体与抗O血清发生凝集,为酸性,其主要成分为葡萄糖、半乳精、鼠李糖、葡萄糖胺、糖醛酸、唾液酸及一些未知糖类。

血清分型:以13种O型诊断血清及65种K诊断血清可将副溶血性弧菌用玻板凝集法分为13个群和845个型,组合为OxKx型。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