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副球孢子菌病

副球孢子菌病

2009-12-06 www.chinaderma.com A +

返回副球孢子菌病

重要病理改变

a真菌细胞多居于巨细胞和脓肿内,亦可游离于组织间,为单芽和多芽酵母细胞,芽颈细,壁厚,圆形或卵圆形,直径10μm~60μm,

b多芽酵母细胞的断面宛如海轮驾驶盘。

一般病理改变

a表皮可有假上皮样增生,可出现微脓肿,

b真皮主要为化脓性与芽肿性炎症,脓肿与上皮样细胞肉芽肿可见于同一标本的不同区域内,界限常不清楚,

c间或肉芽肿中央部发生干酪样坏死和中性粒细胞聚集。

dHE染色时,孢子呈嗜碱性或双染性,PAS或Grocott染色时更易出现。

病理鉴别诊断

北美芽生菌病:双层厚壁芽生孢子,单芽粗颈。

瘢痕芽生菌病:单芽或多芽孢子,呈轴状或念珠状。

组织孢浆菌病:组织细胞显著坏死,巨细胞胶原内有多数孢子,周围有晕。

a发病年龄多在30岁~5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约19:1,

b由巴西副球孢子菌感染引起,

c皮肤粘膜型病变多发生于口腔和鼻咽粘膜,皮损多继发于粘膜病变,常以口周为中心,表现为多形性,可见丘疹,脓疱性结节浸润性红斑,鳞屑性斑块及结痂性肉芽肿等,

d粘膜、淋巴结及全身内脏器官均可受累,

e分皮肤粘膜型、淋巴管型、内脏型及混合型,

f病灶部直接镜检可查见单芽或多芽酵母细胞,培养为双相菌。

临床鉴别诊断

皮肤利什曼病

其它深部真菌病如:组织胞浆菌病、放线菌病、芽生菌病、球孢子菌病。

南美芽生菌病(SouthAmericanblastomycosis)

巴西芽生菌病(Blastomycosisbrasiliensis)

副球孢子菌肉芽肿(Paracoccidioidalgranuloma)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