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对乙酰氨基酚中毒

对乙酰氨基酚

2009-12-06 www.soobb.com A +

历史在古老的中世纪时期,仅有的退热药物是一种存在于柳树树皮中的物质(一类叫作水杨酸的物质,后来导致了阿司匹林的发展)和一种存在于金鸡纳树树皮里的物质。金鸡纳树皮也是用来制造抗疟疾药物奎宁的主要原料,奎宁本身也有退热的功效。直到19世纪中后期才发展出提炼分离水扬苷和水杨酸的技术。

1880年代以来,随着金鸡纳树日益减少,人们开始寻找其替代品。1886年科学家发明了退热冰(乙酰苯胺),1887年又发明了非那西丁(乙酰对氨苯乙醚)。1873年,HarmonNorthropMorse首先通过对p-硝基酚和冰醋酸的在锡催化下反应合成了,但是在二十年之内并没有用于医学用途。1893年,在某些服用了非那西丁的患者的尿液里发现了的存在,并浓缩成白色、稍有苦味的晶体。1899年对乙酰氨基酚被发现是退热冰的代谢产物,但是这些发现在当时并没有被重视。

1946年美国止痛与镇静剂研究所(theInstitutefortheStudyofAnalgesicandSedativeDrugs)拨款给纽约市卫生局(NewYorkCityDepartmentofHealth)研究止痛剂的问题。伯纳德布罗迪(BernardBrodie)和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JuliusAxelrod)被分配研究非阿司匹林类退热剂为何产生高铁血红蛋白症(一种非致命的血液疾病)这一副作用。1948年伯纳德和阿克塞尔罗德发现退热冰的作用归功于他的代谢产物,因此他们提倡使用替代退热冰,因为类似没有退热冰的毒副作用。

1955年,在美国境内上市销售,商品名泰诺(Tylenol)。

1956年,500毫克一片的在英国境内上市销售,商品名必理痛(Panadol)。1963年,列入英国药典,并因其较小的副作用和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而流行开来。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