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巴尔通体病

猫血巴尔通体研究概况2

2009-12-08 www.cnvet.com.cn A +

3 发病机理

猫血巴尔通体感染对宿主红细胞具有较强的破坏作用。一方面,病原体的附着使宿主红细胞受损、生活周期变短;另一方面,黏附于红细胞的病原通过暴露隐藏的红细胞抗原或是引起宿主红细胞表面抗原的改变,导致机体免疫系统不能识别自身,从而产生抗红细胞的抗体,使动物出现更为严重的免疫介导性贫血。病猫可以表现出温和的感染、显著的贫血或是致死性贫血。本病发生的过程分为菌血症前期、急性发病期、恢复期三个时期[2]。

3.1 菌血症前期

这个过程包括病原体感染动物到动物机体首次出现较大范围的菌血症。在这一阶段,由于病原数量较少,通常不能用外周血液镜检的方法发现病原体。

3.2 急性发病期

这个过程是指动物体首次到末次出现较大范围的菌血症的时期,可长达一个月甚至更久。在此阶段,动物机体的红细胞受到严重破坏,血细胞压积值快速降低,动物常出现严重的贫血,导致快速死亡。用血涂片镜检的方法观察,病原周期性的不连续地在血液中显现。病原体数量可以在1d~5d内达到一个峰值,接着又快速(可能在数小时内)同步地消失,然后经过几天间隔期,再显现出周期性的菌血症。在两次菌血症之间的间隔期,通常也很难用外周血液镜检的方法观察到病原体。周期性的菌血症的出现,是由于病原体在感染过程中出现了抗原变异(发生自身表型的转换)和黏附位相的转换(暂时与红细胞分离),从而快速同步地从宿主红细胞中消失并且周期性的重新显现,这样有利于躲避机体直接的免疫性损伤。新出现的菌血症表明一个新的感染周期又将开始。

3.3 恢复期

动物体有足够的免疫力,红细胞的再生能力也较强(能够完全抵消受损伤的红细胞),最后一次菌血症结束后,患病动物将逐渐进入恢复期,动物的PCV也逐渐变得稳定,但药物并不能将病原从感染动物体内完全清除,感染的动物将长期保持带菌[25]。在这个阶段,由于病原数量较少,通常不能用血液涂片镜检发现病原体。

猫血巴尔通体与其他病原混合感染可增强其致病性,例如,与逆转录病毒(包括猫免疫缺陷病毒、猫白血病病毒)混合感染,这些病毒的入侵破坏了动物机体的免疫器官,使之不能产生正常的免疫应答。感染小型血巴尔通体的猫通常并不表现临床诊状,但是在实验室条件下混合感染猫白血病病毒会发生更加严重的贫血[26]。感染猫白血病病毒的猫再继发感染小型血巴尔通体将产生骨髓增生的症状,感染有猫白血病病毒的猫再慢性感染大型血巴尔通体,将导致造血细胞的肿瘤化生[27]。

4 检测方法

猫血巴尔通体最主要的检测方法是光镜镜检、血清学方法及PCR方法。

4.1 光镜镜检

外周血液光镜镜检是猫血巴尔通体常用的检测方法,但该方法往往只适合处于急性发病的严重菌血症时期病原的检测,其他时期通常不易检测到病原。LobettiRG等[15]对78份通过血片镜检确诊为阳性的猫血样,用实时定量PCR作重新检测,发现43只(55%)并非由本病病原体感染,25只(32.1%)为小型猫血巴尔通体感染,5只(6.4%)为大型猫血巴尔通体感染,另外5只(6.4%)为双重感染。由此可见,外周血镜检准确性较低,可能出现假阳性。

4.2 血清学检验方法

已建立血清学检测的方法包括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该病病原体在感染过程中通常要出现抗原变异等现象,并且温和感染的猫体内病原数量较少、产生的抗体的数量也较少。因此,用血清学的检测方法适合于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但不宜用于疾病的确诊。

4.3 PCR检测方法

目前的研究表明,PCR检测方法是诊断本病的有效方法。FoleyJE等首次用PCR方法对400多只猫感染本病原体的情况进行了调查[5]。JensenWA等[16]设计的PCR方法可同时诊断大型或小型猫血巴尔通体感染。在定量PCR检测方面,CopperSK等首先建立了猫血巴尔通氏体的竞争定量PCR检测方法[23]。TaskerS等[24]实时定量PCR检测方法用于实验感染猫血样中两种猫血巴尔通体的定量检测,用该方法能成功地检测出实验感染猫两种病原在体内的动态变化,掌握不同病原在血液数量的变化与临床症状和血液生理参数变化的关系,评价药物的治疗效果,是一种快速而敏感的检测方法。

在猫血巴尔通体的防治方面,消灭吸血昆虫蚤类是控制本病传播的重要方法。对出现严重贫血症状的猫,可以用输血的方式对其进行治疗,但输血前应对供体血液作本病病原体的检测,以防止该病通过血液传播[10]。

目前研究认为,四环素、土霉素、氯霉素、强力霉素等药物是控制本病的有效药物,但药物并不能将病原从感染动物体内完全清除;猫在发病过程中可能出现免疫介导性贫血,在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也可以配合使用运用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等药物)对抗机体自身的免疫性损伤[2]。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猫血巴尔通体的认识也逐渐加深,但目前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一些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现在尚无定论,如病原的繁殖和传播方式,病原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分子基础,疫苗特别是基因工程疫苗在疾病控制中的前景等。因此,还需要借助新的研究手段,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