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决定糖尿病发展

2016-01-22 A +

大多数人对于反映血糖的指标,都只知道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却不知道糖化血红蛋白是什么。其实,一直以来,糖化血红蛋白都被用于检测前两三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但新指南认为,如果检查发现,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于6.5%就可初步判断为2型糖尿病,如果在5.7%―6.4%之间,可诊断为糖尿病前期。

认识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糖化血红蛋白越高表示血糖与血红蛋白结合越多,糖尿病病情也越重。糖化血红蛋白的英文代号为HbA1c。

糖化血红蛋白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糖尿病监测中有很大的意义:

1、与血糖值相平行。血糖越高,糖化血红蛋白就越高,所以能反映血糖控制水平。

2、生成缓慢。由于血糖是不断波动的,每次抽血只能反映当时的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则是逐渐生成的,短暂的血糖升高不会引起糖化血红蛋白的升高;反过来,短暂的血糖降低也不会造成糖化血红蛋白的下降。由于吃饭不影响其测定,故可以在餐后进行测定。

3、一旦生成就不易分解。糖化血红蛋白相当稳定,不易分解,所以它虽然不能反映短期内的血糖波动,却能很好地反映较长时间的血糖控制程度,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采血前2个月之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4、较少受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糖化血红蛋白是指其在总血红蛋白中的比例,所以不受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

血糖控制好坏的金标准

据了解,正常情况下,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应低于5%,一旦超过这个数值,意味着糖化血红素的出现,而它的出现,正是血糖升高所致。ADA指出,之所以过去没有将此数值列入糖尿病诊断标准,是因为当时的实验室标准难以统一。如今,这一问题已经解决。

专家介绍,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反映的是一过性血糖水平,会受饮食、运动乃至情绪的影响。而糖化血红蛋白则反映的是阶段性血糖水平,临床上检测到的糖化血红蛋白值可以稳定可靠地反映出患者最近2~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被视为血糖控制好坏的金标准。

完整的血糖监测应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其中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它与体内的血糖浓度成正比。

患者日常自我血糖监测只是反映患者在抽血这一时间‘点’的血糖水平,容易受饮食、药物、运动等外界因素影响。而糖化血红蛋白可以稳定可靠地反映出检测前2到3个月内的整体血糖水平,是评价长期血糖控制的金标准,是医生判断患者病情并给出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此外,研究显示稳定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以预防或者延缓I型和II型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大血管及其他并发症。

(责任编辑:jbwq)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