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糖尿病

降压药进入长效时代

2016-01-25 糖尿病网 A +

对高血压患者来说,最关键的不是马上把血压降下来,而是如何长时间平稳地控制血压,避免血压波动带来的靶器官损害。使用长效降压药,维持24小时平稳降压,才是对抗高血压的制胜之道!

高血压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据统计,我国目前大约有2亿高血压患者,预计到2025年会高达3亿!而全世界可能高达15亿!这是多么可怕的数据。尤其在我国,高血压是出血性和缺血性脑中风的罪魁祸首,也是引起冠心病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几乎50%心力衰竭与高血压有关。

然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目前我国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达标率极低,尤其是达标率全国还不到8%!换句话讲,即100例高血压患者中只有8人能遵照医嘱定期按时服药,并持之以恒,使血压控制达到≤140/90毫米汞柱的降压目标。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患者对高血压知晓率低、没有坚持用药以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众多高血压患者还在选用短效降压药,没有做到24小时平稳降压。

短效降压药无法给您最好的保护

不少高血压患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服用的是价格较为低廉的短效降压药。然而,这样根本达不到真正控制高血压和降低心脑血管病之目的,造成近年来我国脑中风、冠心病的发病率不仅不降,反而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很多高血压患者认为服用短效降压药血压降得“也挺好的”,药品价格也相对便宜,为什么一定要服用长效降压药呢?

众所周知,一般短效降压药仅能维持疗效3~5小时,一旦作用消失,血压又会重新升高,然后再服药,血压再次下降。这样每天服药3~4次,必然造成人为的血压3~4次的大波动,这种血压大幅度升降对人体心、脑、肾等靶器官带来的危害性可能更大。

此外,短效降压药还会蒙蔽患者和医生。例如早晨8点吃了降压药,上午9~11点去看医生,医生测量血压可能“很正常”,误认为血压控制良好。须知,此时血压正常是短效降压药药效高峰期所致,并不代表24小时内平稳降压!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证实,高血压心脑血管并发症无论是中风还是心肌梗死事件,最易发生在清晨,即所谓晨峰现象,而短效降压药往往不能控制清晨血压,因此难以降低心脑血管事件。仅以上几点足以说明短效降压药并非理想降压药。

什么是长效降压药

目前绝大多数医学专家均认为,对高血压患者来说,最关键的不是马上把血压降下来,而是如何长时间平稳地控制血压,避免血压波动,最大程度地保证降压效果平稳。要做到这点,必须服用具备控释、缓释效果的长效降压药。

控释、缓释制剂实际上就是降压药片穿上了一套特殊的“外衣”。其特征是药在体内缓慢、定时释放,并保持比较恒定的血液浓度,以达到平稳降压的目的。以控释剂为例:它是由具有渗透性的药物核心及包裹其外的半透膜组成。核心本身分为两层:一是药物“活性”层;另一是具有渗透活性的“挤压”层,使药物通过小激光钻孔定时、缓慢释放。“缓释”和“控释”剂型,都能保证24小时有效,但控释剂型技术含量更高,它能保证24小时药力均匀释放,最大程度地保证降压效果平稳。长效降压药均不宜掰开服用。

与短效降压药相比,长效制剂的优点有:(1)药效维持时间长,一般在12~24小时左右。(2)每日只需服用1次或2次,增加了依从性,可避免漏服现象。(3)降压更持续、更平稳,避免因服用短效药物而出现晨间血压突然升高,导致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长效降压药的“最佳拍档”

使用长效降压药已经成为目前医学界的共识,但即使是长效制剂,“单打独斗”也并非最佳选择。目前基本降压药有5大类,强调首选某种降压药的概念已经过时,因为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都需要联合治疗。选用长效降压药,“强强联合”,才是目前治疗高血压的最佳方案。

钙拮抗药+β阻滞药

钙拮抗药加β阻滞药特别适用于:

(1)病程相对较短的中青年交感神经活性增高的高血压患者;

(2)合并冠心病、心绞痛者。

临床上较为常用的长效钙拮抗药(CCB)有: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缓释剂和硝苯地平控释剂(如拜新同),其中氨氯地平属于分子结构性长效降压药;β阻滞药包括比索洛尔、美托洛尔缓释剂等。

钙拮抗药+ACEI或ARB

这一联合尤适用于病程较长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也适用于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或合并有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的高血压患者。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常用的有贝那普利、雷米普利和培哚普利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ARB)有:缬沙坦、厄贝沙坦、替米沙坦等。

(责任编辑:jbwq)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