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高血压

心脑血管病的四大防线

2016-03-03 网络 A +

根据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全球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为1700万,在每3个死亡的人中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到2020年这一数字预计将增加50%。而且死亡人数的80%分布在低中等收入国家。从2000~2020年,在各种死因中心肌梗死将从第5位上升为第1位,脑卒中将从第6位上升到第4位。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一个系统的过程,吸娴、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以及近来为人们关注的代谢综合征等危险因素可看作是疾病的重要诱因,有时在一个人身上可集中存在多种危险因素。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危险因素在人群中越来越普遍地存在,并向青少年发展。心血管疾病从存在危险因素到出现临床症状。这中间大概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但遗憾的是,有相当多的病人从来没有症状和先兆,就突然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甚至意外的死亡。即使能够救治成功,患过心肌梗死的病人最后在慢性的疾病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现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共同面临的新挑战。

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中心胡大一教授呼吁加强心血管病预防,层层设防,阻断疾病的发生和进展。他提出需要构建4条防线:

第一条防线是防发病,即做好一级预防。它的核心内容是对多种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

1、要改变传统医疗实践和模式。“上医治未病”,“目前我们用过多的力量去针对疾病下游,如介入治疗及搭桥等技术是十分必要的,但它只能针对已到晚期或有严重后果的情况。我们应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疾病的上游,强调预防。”

2、要从传统的以经验为基础的模式转向循征医学的模式,即所有的干预措施应有研究证据。

3、组建多学科的联盟。过去,高血压学会只管高血压,糖尿病学会只管糖尿病等等。这一情况已不适合在一个人身上有多种危险因素的情况。只有多学会联合行动,齐抓共管,在一个平台上共同治理多重危险因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要预防危险因素,我们还要预测患者在未来的10年、20年的发病风险和死亡风险,再根据不同危险程度划分出不同的人群,对不同人群提出不同的干预措施。

4、改变专科医生和社区医生脱节的局面。只有将临床研究的重大成果转化为广大医生包括社区医生规范的医疗实践,才能达到减少疾病的社会效益。如他汀类药物可以减少1/3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但这类药物用得太晚、太少、太短,很多医生大都是在心肌梗死3~6个月后才开始给病人用药。介入治疗对缓解病人症状确实有好处,但遗憾的是它并不改善病人的预后,介入治疗只有和他汀类药物手拉手,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病人的预后。

(责任编辑:jbwq)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