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正文

放了支架仍需预防心梗再次发生

2016-03-08 网络 A +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冠状动脉闭塞后1~2小时,心肌就可以发生坏死。心肌梗死发生后,患者通常表现为剧烈的、压榨样胸痛,可以放射到肩背甚至下肢,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通常不能缓解。如果能在心肌梗死后4~6小时内,在没有严重出血等禁忌证的情况下进行溶解血栓的治疗,则大部分心肌可以存活。因此,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特别强调“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除了上面提到的药物溶栓的方法外,还有一种技术可以让闭塞的冠状动脉立刻恢复血液供应,这便是我们常常提到的“介入手术”,目前在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许多大型医院都可以开展这项治疗技术。介入治疗并非一劳永逸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是指在冠状动脉的血管腔内通过导管及导丝,采用球囊挤压或金属支架支撑,消除动脉硬化斑块,减轻血管腔狭窄程度,并恢复血液供应的一种操作技术,医学上又称之为冠状动脉的“血管重建”。心肌梗死的患者经过介入手术,闭塞的冠状动脉血管再次通畅,可以使梗死或缺血的心肌部分或全部恢复,有助于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脏功能,从而有可能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提高生存率。然而,介入治疗毕竟是一项有创伤的技术,除了需要专门的设备、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外,更需要患者的配合。介入治疗对于心肌梗死及其他冠心病而言,并非“一劳永逸”。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措施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以及血小板聚集力增高,冠状动脉支架内可以再次形成狭窄,甚至血栓形成,再度发生心肌梗死。哪些症状及临床指征提示心肌梗死再次发生一般说来,在介入术后48小时内,如果再次出现剧烈胸痛,心电图出现动态改变,ST段抬高或压低,并伴有心肌酶学指标的升高时,提示出现了心肌梗死。另外,介入术后数月内,如果反复出现心绞痛发作,提示冠状动脉(支架)内有再狭窄发生;如果在某些诱发因素的作用下斑块发生破溃、血栓形成,也可再次发生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仍要积极消除导致再次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预防血栓形成冠心病特别是心肌梗死的患者本身就是血栓的易患人群,血小板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介入治疗时,球囊或是支架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上的挤压还可以进一步活化血小板、增强血小板的聚集力,导致局部血栓形成,出现心绞痛发作,甚至完全堵塞血管造成心肌梗死。因此,冠心病介入治疗尤其要强化抗栓治疗,才能避免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发生。对于准备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建议术前使用阿司匹林75~325毫克;介入术后长期治疗,则推荐每日使用阿司匹林75~150毫克。对于进行了支架手术的患者,除了阿司匹林外,还需要联合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强化抗栓治疗。强化降脂治疗冠状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通常是由于脂质沉积在血管壁形成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即所谓的“坏胆固醇”是导致动脉硬化的最重要的物质。临床试验早已证实,积极的降脂(胆固醇)治疗可以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心肌梗死及死亡的发生。介入治疗后的心肌梗死患者,属于冠心病的极高危人群,国内外的治疗指南都建议进行强化降脂治疗,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70mg/dl(毫克/分升)以下,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他汀类降脂药物,可以降低胆固醇,减少介入治疗后心肌再梗死的发生。积极控制血压高血压是冠心病最为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冠心病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高血压病。血压的异常升高可以对冠状动脉的血管壁造成冲击,长期的高压力可以使某些部位如冠状动脉分叉处的血管内皮发生损伤反应,局部容易有脂质沉积及血小板聚集,从而导致动脉硬化血栓形成,临床上出现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因此,对于合并高血压的心肌梗死患者,在介入治疗后更应当积极控制血压,延缓动脉硬化进展,预防心肌梗死的再次发生。严格管理血糖血糖和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关系近年才为人们所熟悉。临床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的死亡原因中近四分之三为心脑血管疾病。同时,对糖尿病人群的长期随访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同发生过心肌梗死的冠心病患者相似,因此,近年来提出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的概念。糖尿病患者异常升高的血糖可以直接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毒性,造成内皮损伤及功能障碍,从而启动并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另外,糖尿病患者往往超重或肥胖,胰岛超负荷工作,分泌过多的胰岛素,出现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可以促进动脉内膜平滑肌细胞增殖肥大,加重动脉硬化病变的程度。因此,介入治疗后的血糖管理同样十分重要。在生活中,针对高血压、冠心病的注意事项同样适用于介入治疗后的患者。

(以上内容仅授权39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jbwq)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