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川崎病

什么是川崎病

2016-09-03 互联网 A +

       川崎病,英文名称Kawasaki’s disease,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在1967年首先在日本发现,由其发现者——川崎富作医师的名字命名, 1978年我国首次报道川崎病。2010年,调查显示,我国我国小儿川崎病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川崎病对我国儿童的影响日渐增大,因而,川崎病的研究、治疗、预防至关重要。

  川崎病的发病原因至今未明。根据以往数次小流行中,曾有家庭发病情况,临床上又有许多表现酷似急性感染,提示似有病原体存在。但男婴较多,日本发生率高和至今未找到直接致病病原体的现状,感染的说法不能完全确立。在所有病原菌中最受关注的是链球菌,但至今从未由患儿体内分离到链球菌。也有人提到一种在禽兽间致病的耶尔森(Yersinia)菌中的假结核型株感染?似与川崎病相关,但也无法找到确实的证据。[2]

  川崎病临床常以高热(39℃以上)为最初表现,热程在5天以上,一般为一、二周,有的热退一、二天又高,热程长的可达三、四周,退热药仅短暂稍降。发热数日后掌跖面红肿且痛,躯干部出现大小不一的斑丘疹,形态无特殊,面部四肢亦有,不痒,无疱疹或结痂。发热数日两侧眼结膜充血,球结膜尤重,仅少数并发化脓性结膜炎,用裂隙灯可能查到前虹膜睫状体炎。唇面红肿、干燥和皲裂,甚至有出血;舌常呈杨梅舌,口腔粘膜充血,但无溃疡。当有发热并且看到眼、唇及皮疹表现时,基本可诊断川崎病。

  此外,50%~70%的川崎病早期有淋巴结肿大,一侧或双侧,非化脓性,数日后消退,有时肿胀波及颌下,甚至有误诊为腮腺炎,淋巴结肿仅限于颈部前三角,不痛,波及其他部位很少。病程第二周80%手、足部脱皮,为从甲床移行处开始,部分婴幼儿可先表现为肛周脱屑,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

    川崎病并不可怕,大部分川崎病的预后良好,属于子线性疾病。少数川崎病患者会发展成后天性心脏病,15%到30%的川崎病患者会发生冠状动脉瘤,并死于冠状动脉瘤引起的栓塞或心肌炎。但只要了解川崎病的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及时治疗,有战胜病魔的信心,保持良好的心境,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以及合理饮食、注意休息等,以我们今天的医疗水平,我们完全可以不用过于担心川崎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