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唇裂

唇裂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2009-12-07 www.med126.com A +

  疾病名称(英文)cleftlip拚音CHUNLIE别名缺嘴,兔唇,西医:慢性唇炎。西医疾病分类代码口腔科疾病中医疾病分类代码西医病名定义唇裂是颌面部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俗称缺嘴或兔唇。有碍美观及影响吸吮和发音等功能。中医释名本病是以口唇出现裂纹、疼痛渗血为主要表现的口腔疾病。西医病因胚胎突起融合障碍的原因尚未完全明了。虽然营养、遗传基困、感染、损伤和内分泌障碍等都是导致唇裂发生的因素。目前多数学者倾向于多因素学说,即在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由某种或多种因素所造成。中医病因季节地区人群世界多数国家及中国学者对不同地区的调查表明,唇裂(或合并腭裂)的发生率大约在1:700―1:1000之间,男性多于女性,约为2:1;左侧多于右侧,约为2:1―1.5:1,双侧裂次之,中央裂少见,下唇裂极为罕见。强度与传播发病率发病机理胎儿在发育过程中受到某种因素影响,使胚胎突起的正常发育及融合受到干扰即可发生各种畸形,如上颌突未能在一侧与球状突融合,则形成单侧完全性唇裂;两侧未融合则形成双侧唇裂。下颌突未能正常融合可产生下唇裂,关于唇裂的发生除了上述面部突起的正常融合受阻的学说外,尚有中胚层团渗入的说法。中医病机唇裂是因阴津亏损、血虚风燥所致。病理病理生理唇裂:(或合并腭裂)的发生,目前主要认为是由于面部突起的正常融合受阻所引起。口腔颌面部发育开始于胚胎第3周,围绕着原始口腔有5个突起,居中的称额鼻突,至第9周额鼻突已发育为一个位于中央的中鼻突,两侧两个侧鼻突,中鼻突再逐渐发展成为二个球状突,球状突与侧鼻突之间称为侧鼻沟,以后发育成鼻孔.两侧球状突于第7周在中央部分相互融合,形成鼻中隔、鼻小柱及上唇的中1/3(人中),同时又分别与两侧的上颌突结合,完成整个上颌的结构。这时,上颌突的上方与侧鼻突亦融合而形成鼻侧部、鼻翼和面颊部。额鼻突的其他部分形成前额及鼻梁等部分。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依据发病病史症状体征唇裂可分为单侧裂、双侧裂和正中裂,按裂隙的程度可分为Ⅰ裂(唇红裂)、Ⅱ裂(不完全裂)、Ⅲ裂(完全裂)。
唇裂的口轮匝肌的鼻唇束错位地附着在梨状孔外缘的骨膜上,当其收缩时则出现明显的患侧唇部隆起,口轮匝肌的鼻束则止于鼻翼外侧,深达鼻唇沟的骨膜,收缩时导致患者鼻孔明显扩大。所以唇裂患者,不但唇组织发育不全和移位,同时伴有明显的鼻翼平坦和下垂,鼻小柱、鼻尖向正常侧歪斜,为了恢复唇裂患者的正常吸吮功能和外形,必须充分注意口轮匝肌的复位和重建。体检电诊断影像诊断实验室诊断血液尿粪便脑脊液其他诊断免疫学组织学检验西医鉴别诊断中医类证鉴别疗效评定标准预后并发症西医治疗唇裂患者的手术时间应根据婴儿的健康发育情况和畸形程度而定。一般认为全身情况良好的单侧唇裂,出生后3个月左右,双侧唇裂在6―12个月进行修复比较合适。如作口轮匝肌重建术,因手术时间相对的长些,出血也较多,可适当推迟手术年龄。
术前对患儿要进行全面体检,特别要注意有无呼吸道感染,面部有无湿疹和疮疖;要作常规胸透,注意有无先天性心脏病和胸腺肥大等:作血、尿常规检查,血红蛋白不能低于90g/L,白细胞不能超过12X10α/L(12000/mmα),出、凝血时间,尿常规应在正常范围;术前数日应练习汤匙或滴管进食;术前4h口服200ml糖水。婴儿手术均需在全麻下进行,一般是基础加局麻。
唇裂修复的方法很多,目前各国学者都注意唇裂的功能性修复。常用的方法有三角瓣法和矩形瓣法两种。三角瓣又有上三角瓣即旋转推进法(millard法)和下三角瓣或对偶瓣法。手术方法虽有不同,但其基本原则相同,都要经过定点、切开、剥离、缝合四个步骤。根据上唇的自然解剖形态,定出健侧的唇峰、人中点,再定患侧相对的唇峰点,测定口角至唇峰的距离,使两侧基本相等,各种修复方法均有其优缺点,可根据裂隙的不同情况选用适当的修复方法。
唇裂功能性修复,即将裂侧移位的口轮匝肌游离后复位,再按Z成形术的原则,或按Millard、Tennision切口,将裂侧组织嵌入内侧的切口中。
双侧唇裂修复方法有全长法和加长法,目前一般都倾向于用全长法。如前颌突过于突出,应先用弹性压迫法,持续压迫前唇部,使前颌骨后退,方法简便易行。中医治疗辨证论治:
1.风邪犯唇证:多见于秋冬季节。唇部肌膜皲裂,结痂,出血,妨碍饮食。伴皮肤干燥,咽干口渴,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干少津,脉浮数。祛风润燥。桑杏汤加芦根、天花粉、麦冬。
2.胃热津伤证:唇部干燥皱揭,赤肿,伴口渴引饮,口臭,大便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清胃滋阴。清凉散合滋唇饮加大黄。
3.虚火的唇证:唇赤,干燥皱裂,颧红,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虚烦不眠,小便黄,大便结,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滋阴降火。知柏地黄汤加玉竹、石斛、天花粉。中药针灸推拿按摩中西医结合治疗1,药膏疗法:局部干燥者,用黄连膏或青吹口散油膏外搽患处,4~5次/日。
2.体针疗法:地仓透颊车,复溜,1次/日,20次1疗程。
3.耳针疗法或耳压疗法:取口唇、交感、神门、肾上腺等穴,针刺,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护理康复预防历史考证唇裂之名出自《石室秘录》。
...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