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异尖线吸虫蚴移行症

泰安市泰山禽业科技职业培训学校 中国禽病论坛网 禽病网 鸡蛋价格 毛鸡价格 中国鸡网

2009-11-26 www.qinbingluntan.com A +

吸虫病是吸虫寄生于禽类的寄生虫病。他属于扁形动物门,吸虫纲。吸虫纲又分盾腹亚纲、单殖亚纲(这两纲吸虫是无脊椎动物或冷血脊椎动物的寄生虫,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软体及甲壳动物)和复殖亚纲(几乎全部是畜禽的内寄生虫)。

(一)形态特征

复殖吸虫不分体节,多细胞,无体腔,缺肛门,消化系统简单,无循环。除血吸虫外,大多雌雄同体。虫体多背腹扁平呈叶片状,偶有呈线状或圆柱状,表面光滑有鳞样小刺。虫前端有口吸盘通消化道,腹面有腹吸盘(为吸附器官)。

(二)生活史

复殖吸虫生活史较复杂。发育过程中需1个或2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或陆地螺,第二中间宿主为鱼、蛙、螺、昆虫(蜻蜓、蚂蚁等)、甲壳类(蟹)等。

复殖吸虫的卵呈椭圆形或卵圆形,除嗜眼吸虫、日本分体吸虫外,都有卵盖。虫卵随宿主的粪便排到外界,在合适条件下,于水中孵出毛蚴(幼虫体表有纤毛)。一个毛蚴进入螺内发育为一个胞蚴,一个胞蚴又发育成多个雷蚴,一个雷蚴再发育为多个尾蚴;有胞蚴,由子胞蚴发育为毛蚴。当禽类摄入被囊螺污染的食 料、水时,将囊蚴吃入体内发育为成虫。有的尾蚴(血吸虫)可直接钻入终末宿主的皮肤,进入血液,发育为成虫。有的尾蚴进入第二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囊蚴,终末宿主在以第二中间宿主当作食物后受到感染。

复殖亚纲中约有25个科100个属的400种以上的吸虫作为禽类的寄生虫,寄生于鸭类、鸡类、鸽类和栖木类鸟。有些吸虫有较强的宿主特异性,有的则广泛寄生于禽类。

(三)主要复殖吸虫

(1)涉禽嗜眼吸虫:寄生于鸡、火鸡、鸭、鹅和孔雀等的眼结膜囊和瞬膜下。虫呈矛头状,前端较狭呈棒槌形,体表粗糙不平。腹吸盘大于口吸盘,生殖孔开口于口吸盘、腹吸盘之间。睾丸前后排列,卵巢位于睾丸之前。虫体淡黄色,半透明。虫卵椭圆形,内含眼点的毛蚴。

含有囊蚴的螺蛳、喇咕等水禽吞食后,在口腔和嗉囊内脱囊,幼龄吸虫在5天内经鼻泪管移行到眼结膜囊内,1个月后发育为成虫,虫在眼内寿命约9个月。

致病性为结膜充血、糜烂。角膜混浊、溃疡、坏死,甚至化脓。眼睑肿大、紧闭,流泪。有的双目失明,瘫痪离群,消瘦而死。

本病分布于我国的江浙、广东、福建、云南、安徽,中国台湾以及越南、印度、菲律宾等地。

(2)嗜眼科其他吸虫:有中华嗜眼吸虫、安徽嗜眼吸虫、小肠嗜眼吸虫、鸭嗜眼吸虫、广东嗜眼吸虫、华南嗜眼吸虫、米氏嗜眼吸虫、翡翠嗜眼吸虫、麻雀嗜眼吸虫等常见的有20多种,寄生于瞬膜、结膜囊、眼眶、眼窝,个别寄生于小肠。症状与涉禽嗜眼吸虫相似。

(3)舟形嗜气管吸虫:寄生鸡、鸭、鹅等的气管、支气管、气囊和眶下窦。虫体扁平,长卵圆形,淡红到粉红色,口吸盘发育不全,无腹吸盘,肠管先分两支,在虫后部连接,有数个中侧憩室。睾丸和卵巢位于虫体后部,睾丸圆形,子宫高度般曲于体中部。虫卵椭圆形,内含毛蚴。当水禽吞食含囊蚴的螺蛳后,囊蚴脱囊而出,经肠壁随血流入肺,进入气管等处寄生,经2~3个月发育为成虫。

致病性表现气喘,咳嗽,伸颈,摇头,张口,鼻流多量液体。进行性消瘦、贫血,虫在气道内可阻塞,呼吸极度困难,窒息死亡。

分布在两广、江浙、四川、云南、吉林、陕西、湖南、贵州等地。

(4)还有两种为西佐夫嗜气管吸虫,寄生于云南和台湾鸭的气管内;肝嗜气管吸虫,寄生于云南和台湾鸭的胆囊内。

(5)马氏嗜眼吸虫:寄生于鸭、鹅的鼻腔、鼻泪管、额窦内。分布在云南、浙江、福建等地。

(6)还有两种为瓜形盲腔吸虫,寄生于台湾鸭的气管内。小口环肠吸虫,寄生于福建鸭的胸腔内。

(7)卷棘口吸虫:寄生于鸡、火鸡、鸭、鹅和多各野禽的盲肠、小肠、直肠 泄殖腔。虫呈长叶片状,肉红色,头冠发达,上有小刺35~37枚,其两侧各有角刺5枚。有口吸盘与发达的腹吸盘,腹吸盘位于体前方1/4处。为长圆形。睾丸长椭圆形,前后排列,位于卵巢后方。贮精囊位于腹吸盘之前,肠管分支之间。生殖孔开口于腹吸盘前方。卵巢呈圆形或扁圆形,位于体中央或稍前方。子宫内充满卵。卵黄腺发达,分布于腹吸盘后方的两侧,直到虫体后端。虫卵椭圆形,金黄色,内含卵细胞,前端的卵盖。见插图4-10。

生活史为虫卵随粪排出,落入水中,经9~14天孵出毛蚴。毛蚴钻入淡水螺后,经胞蚴、雷蚴和尾蚴等阶段发育。毛蚴自螺体离开,钻入第二中间宿主,毛部脱落形成囊蚴。水禽吃入含囊蚴的蝌蚪或螺蛳后,被感染。囊蚴进入消化道被消化液溶解囊壁,童虫脱囊而出,吸附肠壁上,约经16~22天,发育为成虫。水禽全年可受感染,以6~8月为高峰期。

致病性在于毒素和机械刺激的作用,可引起下痢、贫血、消瘦,终因衰竭而死。剖检肠道有炎症,肠内充满粘液,肠粘膜上附着大量虫体,引起粘膜损伤和出血。

本虫分布于全球,我国除青海、西藏外,均有报道。

(8)在我国棘口科的其他棘口吸虫约10多种,如大带棘口吸虫,寄生于鸭肠道,分布在福建、云南;豆雁(鹅)棘口吸虫,寄生于鸭、鹅盲肠,分布在北京、江苏、浙江;宫川棘口吸虫,寄生于鸡、畋、鹅肠道,分布在北京、福建、广东、湖南、山东、河南、江浙等地;小睾棘口吸中心,寄生于鸡、鸭、鹅肠道,分布在福建、江西、云南;接睾棘口吸虫,寄生于鸡、鸭、鹅肠道,分布在江西、广东、云南,四川、安徽、江浙等地;强壮棘口吸虫,寄生鸭、鹅肠道,分布在福建、北京、云南;史氏棘口吸虫,寄生鸭肠道,分布在北京、浙江、云南等地;北京棘口吸虫,寄生于鸭肠道,分布在北京、江西、江苏;黑龙江棘口吸虫,寄生于鸭肠道,分布在黑龙江等地。

(9)曲领棘缘吸虫:寄生于鸡、火鸡、鸭、鹅及多种野禽的小肠和盲肠。虫体前部向腹侧弯曲,体表前部有较多的大刺。头襟发达,上有45个小棘,排列两行。口吸盘长圆形,腹吸盘圆形或长卵圆形,位于体前1/4处。睾丸2个,椭圆形,位于体后部,并前后排列于卵巢后方。卵巢圆形或椭圆形,位于体中央稍前方。卵黄腺发达,分布于腹吸盘后的两肠枝的外侧,直达肠枝末端。子宫短,内有少量虫卵。

生活史有两个中间宿主,囊蚴被禽吞食后,经8~18天发育成熟并产卵,从卵发育为成虫共8周,成虫寿命在2个月以内。

致病性当大量感染时有肠炎,贫血,消瘦,瘫痪,肠膨胀,无神,减食,产蛋少等症状。

本虫分布在广东、江西、贵州、云南、宁夏、陕西、湖南、四川、安徽、福建、台湾、江浙等地。

(10)本属其他虫种有中华棘缘吸虫,寄生于鸭、鸡肠道,分布于北京、浙江;鸡棘缘吸虫,寄生于鸡肠道,分布于福建、云南、浙江;台湾棘缘吸虫,寄生于鸡肠道,分布于台湾;西伯利亚棘缘吸虫,寄生于鸡、鸭肠道,分布于福建、北京;带状棘缘吸虫,寄生于鸭肠道,分布于广州;建昌棘缘吸虫,寄生于鸭肠道,分布于四川建昌;棒状棘缘吸虫,寄生于鸭肠道,分布于台湾;微小棘缘吸虫,寄生于鸭、鸡小肠或大肠,分布在江苏、北京;圆睾棘缘吸虫,寄生于鸭小肠和盲肠,分布于黑龙江。

(1)锥形低颈吸虫:寄生于鸡、火鸡、鹅、鸭、鸽和野生水禽的小肠或盲肠中。该虫大小和外形与卷棘口吸虫相似。腹吸盘水平前的角皮上覆盖小刺,腹吸盘圆形。雄茎囊大,梨形或长卵圆形,紧靠腹吸盘产缘。睾丸长卵圆形,位体中部,前后排列。卵巢卵圆形或圆表,在睾丸前方。卵圆形的梅氏腺较卵巢大,位于卵巢和前睾之间。卵黄腺分布在腹吸盘的稍后方,沿两测伸至体后端。子宫发达,含许多虫卵,卵呈卵圆形。

生活史的中间宿主需两种淡水螺――椎实螺和小土蜗等。幼龄吸虫转移到终末宿主体内后经8~30天发育成熟。

分布于广东、福建、宁夏、北京、吉林、四川、陕西、贵州、云南、安徽,江苏等地。

(12)本属本科的其他虫种有7个,如矮小棘隙吸虫,寄生于鸭小肠,分布于福建;日本棘隙吸虫,寄生于鸭小肠,分布于江浙、福建、吉林、北京;西昌棘隙吸虫,寄生鸭小肠,分布四川西昌;刺(枪)头棘隙吸虫,寄生于鸭小肠,分布于江西、福建、浙江;鼠优真睾低颈吸虫,寄生于鹅、鸭、鸡的小肠和盲肠,分布于江苏、广东、福建、台湾;瓣睾低颈吸虫,寄生地鸭肠道,分布云南、福建;接睾低颈吸虫,寄生鸭肠道,分布于云南、黑龙江。

(13)球形球盘吸虫:寄生鸡、鸭、野鸭和天鹅的小肠。虫呈球形或梨形,吸盘发达,腹吸盘大而厚。生殖孔开口侧面,位于吸盘后缘。睾丸位于体后部。卵巢在睾丸之前。卵黄腺由大滤泡组成,分布于女儿分叉处至睾丸前缘之间。子宫很短,位于腹吸盘之前。

生活史为在螺蛳体内发育成尾蚴并形成包囊,禽吞食受感染的软体动物而被感染。感染后5~6天,宿主的粪便中可见虫卵。

致病性为小肠充血、出血、溃疡。

分布于福建、安徽,江浙。

(14)光口科的4个吸虫,如短光孔吸虫,寄生鸭小肠,分布于福建;有刺光孔吸虫,寄生鸭、鹅小肠,分布于黑龙江;尖尾光隙吸虫,寄生于鸭小肠,分布于四川、北京、江苏;长刺光隙吸虫,寄生鸡、鸭小肠,分布于北京、宁夏、山东、广东、福建、安徽、贵州、云南、陕西、台湾、江浙等地。

(15)优美异幻吸虫:寄生鸡、鸭、鹅的胃和小肠。虫体弯曲或伸直,吸盘位前体部,腹吸盘较大。生殖器官位于体后,睾丸形状不规则,前后排列,卵巢位睾丸之前。

生活史是尾蚴前阶段寄生于椎实螺,约20~30天由子胞蚴发育为尾蚴,尾部分叉。可在胞蚴内形成包囊,或从螺体内逸出,外入另一淡水螺,发育为四叶幼虫。终末宿主吞食含幼虫的螺而被感染。约3~4天发展成熟而产卵。成虫寿命为1~2周。

致病性为肠上皮脱落,有许多出血区,血块中含虫。

分布于云南、宁夏、四川、贵州、江西、福建、广东、江西、安徽、江浙等地。

(16)^形科的4种吸虫,如圆头异幻吸虫,寄生于鸭肠道,分布同优美异幻吸虫;小异幻吸虫,寄生于鸭肠道,分布于宁夏;角杯尾吸虫,寄生于鸭、鹅肠道,分布于云南、广东、宁夏、湖南、江西、福建、安徽、浙江、吉林;平头杯尾吸虫,寄生于鸡、鸭肠道,分布于江苏。

(17)鄱阳拟^形吸虫:寄生于鸭小肠。虫分前后两部,前体呈杯状,后体呈短圆柱状或纺锤形,在前体口吸盘和咽的两侧各有一类似吸盘状的侧吸盘窝,其下连着许多纵走的肌肉纤维,经腹吸盘、粘腺向后体的背部延伸。腹吸盘。粘状器分内外两叶。睾丸大而有4~5个深分叶,虫卵数多在100个以上。卵黄腺前缘超越粘腺的前缘,密布于全部后体的腹面。

分布于江西鄱阳湖。

(18)鸭拟^形吸虫:寄生于鸭肠道,分布于江苏。

(19)鸡后口吸虫:寄生于鸡、火鸡、珍珠鸡、鸽或鸭的盲肠。虫舌形,有口盘和咽,腹吸盘很发达,约位于虫体前1/3与中1/3交界处。盲肠弯曲,迂回蜿蜒。卵巢在丙睾丸之间,靠近体后端。侧部的卵黄腺从睾丸延伸到腹吸盘。子宫位于生殖腺之前,向前延伸到肠和分叉处。

生活史中排的卵含一个毛蚴,卵被螺吞食后孵化,由毛蚴逐步发展为尾蚴,可重新进入同一个或另一个同种或不同种的螺体内并形成包囊,禽吞食含包囊的螺被感染。

致病性有盲肠发炎和出血。

分布于广东、湖南、山东、福建、北京安徽、陕西、四川、贵州、江浙等地。

(20)短咽科的3种吸虫,如普通短咽吸虫,寄生于鸡、火鸡和鸽盲肠内,分布于陕西、福建、北京、台湾、江苏;夏威夷后口吸虫,寄生于鸡盲肠,分布于北京;越南后口吸虫,寄生于鸡盲肠,分布于上海。

(21)细背孔吸虫:寄生于鸭、鸡、鹅、天鹅和野鸭的小肠、盲肠、直肠内。虫细长,两端钝圆,有口吸盘,无腹吸盘和咽。腹面有3行腹腺,中行14~15个,两侧行各有14~17个,腹腺椭圆形或长椭圆形。睾丸分叶,左右排列于虫后端。卵巢分叶,位于两睾丸之间。子宫左右回旋弯曲于虫中部。生殖孔开口于肠管分叉处的下方。卵黄腺精呈颗粒状,分布于虫后半部两侧。卵小,两端各有一条卵丝。

生活史为卵随宿主的粪排出,在适宜条件下,经3~4天卵出毛蚴。毛蚴钻入螺发育为胞蚴、雷蚴和尾蚴。尾蚴从螺逸出,在水草上形成囊蚴,或留在螺体内形成囊蚴。水禽啄食含囊蚴的螺或水草而感染。囊壁被消化后,童虫附着于盲肠粘膜,约经3周发育为成虫。以5~8月为发病高峰。

致病性为肠粘膜损伤和炎症,虫分泌毒素使禽贫血和生长受阻。

分布于我国很多省,如东北三省,华东、华中、西北等地。

(22)背孔科属的13个吸虫,如多疣下殖吸虫,寄生鸭、鹅大肠内,分布于浙江、山东;卵形同口吸虫,寄生于鸭肠道,分布于江苏;线样背孔吸虫,寄生于鸡、鸭、鹅盲肠内,分布于云南;鹊鸭同口吸虫,寄生于鸭盲肠,分布于黑龙江;网卵形背孔吸虫,寄生鹅直肠,分布于安徽;鳞选背孔吸虫,寄生于鸭、鸡盲肠,分布于广州、江西、北京;囊突背孔吸虫,寄生于鸭肠道,分布于浙江;沼泽背孔吸虫,寄生于鹅盲肠,分布于浙江;秧鸡背孔吸虫,寄生于鹅盲肠,分布于江西、江苏;小卵形背孔吸虫,寄生于鹅大肠,分布于浙江、安徽;徐氏背孔吸虫,寄生鸭、鹅盲肠和直肠,分布于江西、广东、北京;嘴鸥背孔吸虫,寄生鸡、鹅小肠和直肠,分布于江西、江苏;肠背孔吸虫,寄生鸭、鹅盲肠,分布于云南、江苏、浙江。

(23)微茎科的6个吸虫:本科吸虫体小,有短的食道和盲肠,排泄囊呈“Y”型。生殖腺在腹吸盘的水平线上或其后,卵巢腺在对称睾丸前。雄茎囊有或缺,雄茎是一个乳突,很少外翻。生殖孔在腹吸盘侧面。子宫盘曲在腹吸盘水平后,或延伸到前面。本科吸虫有长肠茎吸虫、假叶吸虫、亚帆马蹄吸虫微小亚种、中华新马蹄吸虫、马坎似蹄吸虫、陈氏假拉吸虫。上述各虫均寄生于广东的家鸭小肠内。

(24)凹形隐穴吸虫:寄生鸭、鸡、火鸡的小肠。虫小,呈卵圆形,体表多刺。口吸盘后方有短的前咽,接着是卵圆形肌质咽,一个食道,细而弯曲的盲肠向后延伸,直到睾丸后,靠近排泄囊。腹吸盘小,位体中部。睾丸分叶,对称排列,近尾端。储精囊发达,形成长S形器官,位子宫背侧。卵巢稍分叶,在右侧睾丸前,盘曲的子宫位于卵巢和生殖窦之间。卵黄腺颗粒状,分布于体侧和肠管之间,前起自肠管分叉处,后止于体后缘。虫卵小。

生活史是卵排出后,在螺体内孵化,尾蚴被释放水内,在鱼的皮肤或鳍内形成包囊。禽类吞食该鱼后,在24~48小时内幼虫发育成熟并排卵。成虫可活1个月。

致病性有沉郁、减食、垂翅、缩颈、腹泻,排水样或蛋清样粪,粪中有虾仔样或蚕卵样虫体,肛门周围附有污白、黄色稀粪。剖检见小肠青白色或墨绿色,有的肠段呈念珠状。肠粘膜出血、坏死。将肠内容物清洗后可见密集的如蚕卵状、虱卵状乳白色和浅褐色的圆形虫体。肝暗紫色,胆囊肿大。

分布于四川、福建、江浙等地。

异形科还有陈氏前角囊吸虫,寄生于鸭小肠,分布于广东。

(25)杯叶科常见的5种吸虫:许科吸虫小,圆形,腹面凹入。有粘着器,袋状或圆形。有口吸盘及咽,食道短,盲肠近末端,有腹吸盘或无。睾丸明显,有雄茎囊或退化。卵巢在两睾丸之间。卵黄腺发达,占虫体两侧全部。生殖孔在末端。虫卵大,较少。

本科吸虫有日本全冠吸虫、柳氏全冠吸虫、塞氏杯叶吸虫、纺锤杯叶吸虫。

东方杯叶吸虫,虫体卵圆形,口吸盘大于腹吸盘,粘着器大。睾丸两个,并列体中部,卵圆形。雄茎囊极大。卵巢小,卵圆形,在右睾丸之上。生殖孔开口虫后端背部。卵黄腺很发达,充满虫体侧缘。虫卵大。

上述各虫均寄生于鸭小肠内。

分布于北京、江西、广东、四川、福建、黑龙江、江浙等地。

(26)矛形平体吸虫:寄生纸腹锦鸡肝胆管中。虫体矛形,背腹扁平,两端较尖。新鲜虫体褐色,无鳞片或体棘。最大宽处在虫体前1/4,睾丸水平处。腹吸盘位虫体前1/3和中1/3交界处的中线上。盲肠稍弯曲。睾丸近圆形,在腹吸盘后面中线左侧。卵黄腺呈滤泡状,位于虫体两侧,多起自腹吸盘前面水平,终止文过饰非中部稍后。子宫发达,盘曲于睾丸以后直至体末端。虫卵椭圆形,稍不对称,一端有卵盖,褐色。

分布于四川。

另报道两种平体吸虫,寄生于浙江的鸭、鹅以及宁夏的鸡体内。

(27)东方次睾吸虫:寄生于鸡、鸭、野鸭、鹅、鹌鹑的胆管和胆囊内。虫体叶状,为次睾吸虫属中较大的一种。体表有小刺,口吸盘位于前端,腹吸盘位体前1/4中央处。大而分叶的睾丸位虫体后端,呈前后羊列。卵巢卵圆形,位前睾丸前方。子宫般曲在卵巢之前。生殖孔位腹吸盘直方。受精囊位前睾丸前方,卵巢右侧。卵黄腺呈滤泡状、管状或簇状,始于肠管分叉稍后方,终于卵巢处,通常在盲肠外侧。盲肠到达虫体的后端。

生活史:有两个中间宿主,一为淡水螺,二为麦穗鱼和爬虎鱼。囊蚴寄生于鱼的肌肉内,禽蚕食含囊蚴的鱼被感染。

致病性可引起胆囊肿大,囊壁增厚,胆汁变质或消失,导致贫血、消妆等症状。

分布于我国多数省、市区。

(28)后睾科、属的9个吸虫,长形对体吸虫,寄生于鸭肝胆管,分布于四川;鸭对体吸虫,寄生于鸭、鸡的肝胆管,分布于华南,华东、华中、西北等省、区;广州后睾吸虫,寄生于鸭胆管、胆囊内,分布于广州;似后睾吸虫,寄生于鸭、鸡、鹅胆管和胆囊,分布于陕西、贵州、江西。细颈后睾吸虫,寄生鸭胆囊,分布于浙江、广东、四川;鸭后睾吸虫,寄生于鹅、鸭和野禽肝脏胆管,分布于东北、天津、上海、福建、广东、云南、江苏、安徽;肇庆次睾吸虫,寄生于鸭胆管和胆囊,分布于广州;黄体次睾吸虫,寄生鸭、鸡胆管、胆囊,分布于云南、广东、江西、安徽、北京、江苏;中国台湾次睾吸虫,寄生于鸭胆管、胆囊,分布于台湾、吉林、宁夏、四川、江西、云南、福建、安徽、广东、上海、浙江等地。

(29)布氏(副顿水)顿水吸虫:寄生鸡、火鸡、鸽的肾和输尿管。虫体扁平,有口吸盘,腹吸盘小而不显。咽明显,食道短或无,盲肠在体后端相连。睾丸在虫体中部或偏前,并列、斜列或前后排列。卵巢位于睾丸前方,位腹吸盘区内。卵黄腺在盲肠外侧。生殖孔紧靠腹吸盘前方。雄茎囊有或无。

生活史::需陆地螺,幼虫发育约1个月,禽吞食含尾蚴的螺而感染,感染后约20多天,排泄物中见虫卵。

致病性可引志肾壁增厚和肾集合管扩张,可见排泄等系列症状。

分布于云南。

另有白洋淀真杯吸虫,寄生河北和浙江家鸭的肾脏。

(30)楔形前殖吸虫:寄生鸡、鸭、鹅、野鸭和野鸟的腔上囊、输卵管、泄殖腔、直肠或鲜蛋内。虫体扁平红色,前尖后钝,外形似梨,体表有小刺。口吸盘呈圆形,腹吸盘位于虫体前方1/3处后方。睾丸卵圆形,对称排列于腹吸盘之后。雄茎囊长而弯曲,越过直叉。卵巢分3个以上主叶,每主叶又分2~4个小叶,位于腹吸盘后方,虫体右侧。两性生殖孔在口吸盘附近分开。受精囊卵圆形,位于卵巢后方。卵黄腺成簇,多分布虫体两侧肠支的外方,从腹吸盘直达睾丸的后方。子宫蟠曲,由睾丸直达体末端,大都在体后部;子宫向前延伸越过腹吸盘,开口于前端的生殖孔。虫卵椭圆形,棕褐色,一端有卵盖,另一端有小刺。

生活史中第一个中间宿主为水生螺,第二个中间宿主为蜻蜓。虫卵随粪便排出,被水生螺吞食(或遇水孵出毛蚴),毛蚴在蚴的肝中发育为胞蚴和尾蚴,尾蚴由螺内逸出入水中,被蜻蜓稚虫的呼吸活动吸入体内,在肌肉中变为囊蚴。禽类吞食含囊蚴的蜻蜓稚虫或成虫时即遭感染。囊蚴经消化道,发育成童虫,最后从泄殖腔进入输卵管或腔上囊等处,经1~2周发育为成虫。

致病性是虫刺激输卵管粘膜,破坏腺体正常功能,产生畸生蛋。并引发无神,减食,消瘦,腹泻,泄殖腔脱出,继发腹膜炎等症状。剖检病变器官有炎症,充血,增厚。

分布于北京、天津、吉林、辽宁、湖南、湖北、广东、福建、陕西、新疆、云南、四川、安徽、江西、江苏等地。

(31)前殖科其他种类吸虫:我国的前殖吸虫有离殖孔属和前殖属22种,常见的有5种。

前殖科吸虫其他种类

虫种宿主寄生部位分布地区稀少离殖孔吸虫绿头鸭腔上囊天津卵圆前殖吸虫鸡、鸭、鹅腔上囊、输卵管、蛋内天津、陕西、江西、福建、广东透明前殖吸虫鸡、鸭、鹅、野禽腔上囊、直肠、输卵管、蛋内江浙、山东、辽宁、四川、两广、云南、福建、湖北、贵州窦氏前殖吸虫鸡输卵管、腔上囊广东、四川日本前殖吸虫鸡、鸭、鹅蛋内、输卵管四川、广东、北京、江苏鲁氏前殖吸虫鸡、鸭腔上囊、输卵管、蛋内四川、云南、陕西、江浙、安徽家鸭前殖吸虫鸡、鸭输卵管、腔上囊江西、贵州、广东、云南、江浙斯氏前殖吸虫鸭输卵管、腔上囊广东卡罗前殖吸虫鸭、鹅腔上囊广东巨睾前殖吸虫鸭腔上囊广东霍香前殖吸虫鸭腔上囊台湾李氏前殖吸虫鸭蛋江苏东方前殖吸虫鸭腔上囊云南彭氏前殖吸虫鸭腔上囊云南中华前殖吸虫鸭输卵管云南大腹盘前殖吸虫鸡输卵管四川卵黄腺前殖吸虫鸡输卵管四川贵阳前殖吸虫灰头麦鸡蛋贵阳环颈雉前殖吸虫环颈雉腔上囊吉林

(32)血吸虫(包氏毛毕吸虫):寄生鸭、鹅等水禽的肝门静脉、肠系膜静脉。

雄虫细长,口吸盘位于虫体前端,腹吸盘圆形,有小刺突出体外,两个吸盘大小相似。缺咽,食道短。抱雌沟很短,其边缘有小刺。两肠管在抱雌沟后方联合成一支。雄虫生殖器官充满肠管分叉之间。睾丸圆形,约70~90个,呈单行纵列,位肠支汇合处后方。贮精囊位腹吸盘后方,迂回折叠。雄性生殖孔开口抱雌沟前方。

雌虫较纤细,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两肠管至卵巢后汇合为一条。卵巢狭长,位于虫体前部,有3~4个螺旋扭曲。受精囊圆筒状。卵黄腺呈颗粒状,布满虫后部。子宫短,内含1个卵。卵纺锤形,中部膨大,两端尖,一端有小而弯的小钩,卵壳薄,内含毛蚴。

生活史为虫卵随水禽粪便排入水中,孵出毛蚴钻入螺体,在体内先后发育为母胞蚴、子胞蚴和尾蚴,尾蚴从螺体离开,在水中遇到水禽,钻入其皮肤,随血液循环到肝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内发育为成虫。从毛蚴到尾蚴在螺体内需2~4周,尾蚴到成虫需4周。当人下水劳动,尾蚴钻入人的皮肤,停留在皮下引发皮炎。

致病性是虫体在鸭的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内产卵,卵堆集在微血管内,以一端伸向肠腔或穿过肠粘膜,使肠粘膜发炎,肠壁上有小结节。重度感染时,肝、胰、肾和肺均有虫和卵。影响其功能变化,临诊表现贫血、消瘦、发育受阻等。

分布于吉林、黑龙江、福建、江西、广东、四川、江浙等地。

此外有集安毛毕吸虫,分布于江浙等地;横川毛毕吸虫,分布于台湾,上述两种虫均寄生于鸭的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内。

检查虫卵的方法见第一章寄生虫检验。以发现粪便中有盖的吸虫为依据,或对病禽剖检,以在内查到吸虫即可确诊。

要注重环境卫生,及时清理粪便,作堆肥发酵,以杀灭虫卵。水禽要按年龄分群饲养,推广幼禽舍饲。对流行吸虫病区域,水禽要定期驱虫,可每半月作一次预防性驱虫,用丙硫咪唑,每10毫克/千克体重。不到不安全水域放养,不生喂有感染吸虫囊蚴的贝类、蝌蚪和鱼类、水草等。放养的池塘也用化学药物杀灭中间宿主――淡水螺、鱼、虾、水草等。灭螺可用五氯酚钠,每667平方米用1~3千克或氨水每667平方米用15~25千克;生物灭螺在冬天低温时,可大量放养水禽(鸭)。

对涉禽嗜眼吸虫等用75~90酒精滴眼,一人保定好水禽,另一人把眼睑打开,滴入酒精液,该药有局部刺激性,但效果好;另用人工摘除虫体,后用2%硼酸水冲洗患眼。

对舟形嗜气管吸虫等用0.1~0.2%碘溶液气管注入,每只成年水禽1.5~2毫升,雏水禽0.5~1毫升,隔2天再注射1次,同时服0.2%土霉素溶液饮用2天;或丙硫咪唑10~25毫克/千克体重,拌料1次喂;或硫双二氯酚150~200毫克/千克体重,拌料1次喂;或用吡喹酮20毫克/千克体重,拌料1次喂,连用2次,效果良好。

治疗消化道吸虫,可按虫的种类等情况选用下列药物(可先小群试验,无不良反应后再大群治疗)。

抗棘口吸虫药:氯硝柳胺按50~150毫克/千克体重,1次拌料喂服;丙硫咪唑按10~25毫升/千克体重,拌料1次喂服;吡喹酮按5~10毫克/千克体重,拌料1次喂服;硫双二氯酚按150~200毫克/千克体重,拌料1次喂服;槟榔煎剂,用榨榔粉50克,加水1000毫升,煎半小时,约余750毫升水液,用纱布滤去药渣,用工药液7。5~11毫升/升克体重,空腹灌喂。

抗^形科的吸虫药:吡喹酮按10毫升克/千克体重,拌料1次喂服。

抗细背孔吸虫等该科的吸虫药:硫双二氯酚按200~500毫升/千克体重,拌料1次喂(对鸭敏感,应慎用);丙硫苯咪唑按10毫升/千克体重,拌料1次喂。

抗微茎科的吸虫药:硫双二氯酚按30~50毫克/千克体重,拌料喂服。

抗东方杯叶吸虫等杯叶科的吸虫药:硫双二氯酚按150~200毫克/千克体重,拌料1次别喂服;丙硫咪唑按60毫克/千克体重,拌料1次口服;四氯化碳按2~3毫克/千克体重,拌料1次口服或3倍米汤水混匀后灌服。

抗东方次睾吸虫及后睾科的吸虫药:硫双二氯酚按150~200毫克/千克体重,拌料1次喂服;氯硝柳胺按50~60毫克/千克体重,拌料1次口服;丙硫咪唑按75~120毫克/千克体重,1次口服;吡喹酮按15毫克/千克体重,1次口服。

抗前殖吸虫药:丙硫苯咪唑按100~120毫克/千克体重,拌料1次口服;吡喹酮按60毫克/千克体重,拌料1次喂服,连用2天;硫双二氯酚按200毫克/千克体重,拌料1次喂服;六氯忆烷按每只鸭用0.2~0.5克拌料喂服,每天1次,连用3天。

对曲领棘缘吸虫和锥形低颈吸虫用吡喹酮按25毫克/千克体重治疗(李松柏,1991年)。

作者:责任编辑:admin点击进入中国禽病论坛我要报价发帖回帖赢大奖进入中国禽病论坛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qinbingluntan.com/article/2008/1112/article_16064.html
 加入收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更多外寄生虫病棘头虫病线虫病绦虫病吸虫病锥虫病弓形虫病住肉孢子虫病血变原虫病埃及血孢子虫病推荐文章更多外寄生虫病棘头虫病线虫病绦虫病吸虫病锥虫病弓形虫病住肉孢子虫病血变原虫病埃及血孢子虫病热点文章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