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胰岛功能性β细胞瘤

鼓吹胰岛干细胞移植彻底治愈糖尿病患有商业目的

2009-11-26 blog.sina.com.cn A +

请尊重我们的病友,请尊重科学,请尊重我们崇高的职业!

有一些医院才取得一点研发成果,开始利用老百性专业知识缺乏大厮宣传能彻底治疗糖尿病,糖尿病特殊复杂的发病基础,现阶段人类不可能一劳永逸,请广大病友安于你现在有效的治疗,不要成为别认的实验品:

1.尽管胰岛干细胞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应看到目前利用干细胞技术重建胰岛功能还有很多障碍,用于提取、分离胰岛干细胞及诱导胰岛素分泌细胞成熟的技术仍有待进一步完善。2.Fujikawa等学者最近报道,经胚胎干细胞转化的胰岛素产生细胞在治疗糖尿病鼠时转化成了畸胎瘤而致降糖作用消失。因此,干细胞致瘤方面的安全性也有待进一步研究后确定。3.胰岛干细胞移植并不能消除1型糖尿病患者的自身免疫,故只有对1型糖尿病患者的自身免疫得到安全而有效的抑制,才能保证移植的干细胞存活。

糖尿病是复杂的,经常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发病。

1型糖尿病未完成之旅从分子发病机制到预


班廷(Banting)奖是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的最高科学成就奖,该奖项以诺贝尔奖获得者、胰岛素发现者、加拿大科学家弗雷德里克班廷(FrederickBanting)爵士的名字命名,主要奖励长期在糖尿病病因学、预防与治疗研究领域做出显著贡献的个人。2009年Banting奖授予了现任美国丹佛芭芭拉戴维斯(BarbaraDavis)儿童糖尿病中心执行主任,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乔治艾森巴特(GeorgeEisenbarth)教授。这位从免疫学角度解释1型糖尿病病因的先驱和领导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及理论成就直接指导着当今1型糖尿病的基础研究、临床诊疗和预防。由Eisenbarth教授提出的经典1型糖尿病(即TIA型糖尿病)病程发展规律模型(图)已被广为应用,该模型分为以下6个发展阶段:遗传易感、环境触发、自身免疫激活、持续代谢异常、明显糖尿病症状和胰岛素依赖。本文对该模型和1型糖尿病的防治进展和未来展望简介如下。Eisenbarth教授在ADA年会上发表了题为“1型糖尿病未完成之旅:从分子发病机制到预防”的Banting奖获奖演讲,从1型糖尿病的临床和动物模型方面,阐述了1型糖尿病的病程发展规律、可能的致病根源、预防进展及今后的研究方向。图经典1型糖尿病病程发展规律模型经典1型糖尿病发展阶段  遗传易感阶段单基因遗传的1型糖尿病包括X染色体连锁的先天免疫缺陷综合征(IPEX)和多内分泌腺综合征1型(APS-I)。IPEX综合征是由于Foxp3基因突变,导致调节性T细胞功能改变所致,约有八成该综合征患儿发展为糖尿病,通过骨髓移植可逆转此病。APS-I是由于AIRE基因突变,导致胸腺丧失对周围组织的耐受,产生如阿狄森氏病(Addison)、黏膜皮肤念珠菌病、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等多种免疫异常,约18%的APS-I患者罹患糖尿病。多基因遗传的1型糖尿病包括多内分泌腺综合征2型(APS-Ⅱ)和T1A糖尿病。Eisenbarth教授对83例1型糖尿病患者的未患病同卵双生子随访后发现,同卵双生子中的先证者发病年龄较轻,随着时间的流逝,非先证者也陆续发病。一些自身免疫相关基因和胰岛素及代谢相关基因均与1型糖尿病有关,特别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与1型糖尿病关系密切。DAISY研究(大型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收集了2270例新生儿队列及亲子队列样本。结果发现,在亲子队列中,如果与先证者有两个相同的HLA单倍型,自身抗体阳性率和糖尿病发病率均高于有1个或无相同HLA单倍型亲属,提示遗传在1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并非每一个具有遗传背景的儿童最终均会发展成糖尿病。临床上糖尿病的发生可能与某种环境因素诱发有关。环境触发阶段Eisenbarth教授指出,是普遍存在而非少见的环境因素诱发了1型糖尿病。目前,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每20年增加1倍,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小。在原因探究方面,食物和病毒成为最主要的研究方向,卫生环境洁净假说认为,清洁的环境使儿童感染机会逐渐减少,导致发生免疫紊乱的机会增多,从而增加糖尿病发生几率。动物研究也支持环境因素在1型糖尿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例如克氏(Kilham)大鼠病毒主要通过改变大鼠免疫状态,而并非直接侵入胰岛,诱发具有遗传易感性的大鼠发生糖尿病,给予地塞米松可使该动物模型的糖尿发病率大为降低。自身免疫激活阶段环境因素诱发后,进入自身免疫激活阶段。目前已知的主要胰岛自身抗体包括谷氨酸脱羧酶65(GAD65)、磷酸酶(IA2)、锌转运蛋白(ZnT8)、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及其他未知抗体。IAA首先出现,随后为GAD65抗体,晚期是IA2和ZnT8抗体。阳性抗体数目越多,糖尿病发病率越高,说明胰岛自身抗体和1型糖尿病发生关系密切。从代谢紊乱至糖尿病发生在免疫应答被激发后,机体逐渐出现代谢异常,进入持续代谢异常阶段。在糖尿病发病前期,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缓慢升高。当血糖失代偿后,进入显性的糖尿病阶段,当胰岛功能完全丧失后,患者进展至胰岛素依赖阶段。

1型糖尿病防治进展,目前针对1型糖尿病特异性抗原的治疗包括口服胰岛素、GAD疫苗等。针对免疫调节治疗的研究领域包括CD3抗体、CD20抗体。1型糖尿病预防研究(DPT-1)对1型糖尿病高危亲属进行研究后,并未发现口服胰岛素与安慰剂的作用存在差异。但在IAA≥300nU/ml的患者中,口服胰岛素组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安慰剂组。对于新发糖尿病患者,单次给予GAD疫苗可更好地保护胰岛功能,减缓C肽水平降低速度,但并不伴随HbA1c水平的降低和胰岛素用量的减少。这一结果尚难以解释,目前正在进行重复试验。与对照组相比,对发病6周内的1型糖尿病患者单次应用CD3抗体1年后,混合残存C肽反应水平较佳,2年后依然有效,同时伴随患者HbA1c水平和对胰岛素依赖性的降低。另有研究发现,在目前已公认的胰岛自身抗体中,唯有微型胰岛素抗体(mIAA)滴度显著下降,GAD抗体水平小幅度下降,IA2抗体水平保持不变。上述结果提示,虽然目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预防和治疗1型糖尿病,但尚无公认有效、副作用较小且临床可以广泛应用的方法。目前胰岛素可能是首要的自身抗原,免疫调节和免疫抑制可有效延缓β细胞功能减退,抗原特异性治疗在人体内有效,多靶标联合治疗已进入Ⅲ期临床研究阶段。但尚待解决的问题仍很多,如目标抗原单一抑或多种?各种预防治疗措施是否针对根本病因?此外,T细胞受体序列尚不清楚,上述问题需要通过揭示T1A糖尿病致病基本机制来回答。糖尿病NOD小鼠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动物模型,Eisenbarth教授认为,糖尿病NOD小鼠的三联复合体是糖尿病发病的根本病因所在。此三联体包括胰岛素肽段序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易感序列和人T细胞受体(TCR)可变区Va序列。针对此致病三联体的抗体、预测性治疗物质或环境中小分子可改变此致病三联体,实现预防糖尿病的目的。上述动物研究结果提示,胰岛素是最主要的作用靶点,糖尿病的致病三联体可以被食物或环境中的小分子改变。Eisenbarth教授指出了今后T1A糖尿病的研究热点。1.寻找环境中普遍存在的可能影响1型糖尿病发病的物质和因素;2.分离人T细胞,确定人类糖尿病致病的三联体序列和功能;3.选择目前成功治疗方案并开展联合治疗,保护胰岛功能;4.未来仍须深入研究针对致病三联体的特异性治疗方法。

一、遗传在部分糖尿病人中明确有遗传因素影响发病,例如在双胎中一例发生糖尿病,另一例有50%的机会发病。如为单卵双胎,则多在同时发病。据统计,假如父或母患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子女发病的危险率约为10-5%,如父母均患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则子女的发病危险率更高。如一兄弟发生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则其他兄弟的发病危险率为10-15%。但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的子女中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并不高于一般人群。已证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与特殊的HLA有关,危险性高的有DR3;DR4;DW3;DW4;B8;B15等。现在多认为部分糖尿病系多基因遗传疾病,不是由某个基因决定的,而是基因量达到或超过其阈值时才有发病的可能。二、病毒感染许多糖尿病发生于病毒感染后,例如风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等,可能与病毒性胰岛炎有关。当然是每例病毒性感染均发生糖尿病。三、自家免疫部分糖尿病人血清中发现抗胰岛β细胞抗体,给实验动物注射抗胰岛β细胞抗体可以引起糖耐量异常,病理检查也可看到胰岛中有淋巴细胞和嗜酸细胞的浸润等现象。也有报导在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病早期用免疫抑制治疗可得到良好效果,甚至“痊愈”。四、继发性糖尿病如破坏了大部分胰岛组织的胰腺为和胰腺纤维束性变,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功能性垂体腺瘤,嗜铬细胞瘤等均可引起继发性糖尿病,即症状性糖尿病。长期服用双氢克尿塞、皮质激素、肾上腺能药物等均可能导致或促使糖尿病加重。某些遗传性疾病如下Turner综合征等也容易合并糖尿病。

五、其它诱因(一)饮食习惯与高碳水化合物饮食无明显关系,而与食物组成相有关,如精制食品及蔗糖可使糖尿病的发病率高。由流行病学分析,高蛋白饮食与高脂饮食可能是更重要的危险因素。(二)肥胖主要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发病有关,肥胖是食物的热量超过机体的需要所致。过量进食可引起高胰岛素血症,而且肥胖者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可能诱发糖尿病。病理胰岛β细胞数量减少,细胞核深染,胞浆稀少呈脱颗粒现象。α细胞相对增多,胰岛内毛细血管旁纤维组织增生,严重的可见广泛纤维化,血管内膜增厚,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常明显的胰岛病理改变,β细胞数量可只有正常的10%,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胰岛病变较轻,在光学显微镜下约有1/3病例没有组织学上肯定病变,在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早期,约50-70%病例在胰岛及周围可见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称为“胰岛炎”。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