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纤维软骨间质瘤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及诊治探讨

2009-11-27 www.studa.net A +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特点、生物学行为以及诊治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9例胃肠道间质瘤CD117,CD34,SMA、Desmin、NSE、S100等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29例胃肠道间质瘤CD117阳性表达26例占89.7%,CD34阳性表达21例,占72.4%。随访18例病人,有8例复发或死亡,其中NSE和(或)S100蛋白阳性表达6例。在潜在恶性和恶性患者CD117、CD34、SMA、NSE、S100等蛋白的表达与良性患者有明显差异,但Desmin的表达两者没有差异。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D117及CD34是较特异的标记物。NSE、S100蛋白阳性表达者在判定恶性时需高度重视,应行根治性切除。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治疗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是一种免疫表型上表达CD117(ckit蛋白),遗传学上存在频发性ckit基因突变,具有特殊的组织学、免疫表型以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并且在其生物学行为判断上具有一定难度和预后的不确定性[1]。本研究对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特征、生物学行为及治疗等方面作探讨。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本院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病例29例,男17例,女12例。年龄31~63岁,中位年龄50岁。胃22例,占75.9%;肠道7例,占24.1%。主要症状有腹部疼痛、腹部包块、呕血和(或)黑便,部分病例还有食欲不振、肠梗阻、腹泻和体重下降等症状。并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

标本经4%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常规切片,HE染色;采用SP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117,CD34,SMA、Desmin、NSE、S100蛋白,试剂由福建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实验常规设置阴性和阳性对照。CD117、S100以细胞质和(或)细胞膜着色为阳性,CD34,SMA、Desmin、NSE以细胞质着色为阳性。

1.3生物学行为判断

按WHO(2002)软组织肿瘤分类的肿瘤生物学行为分为良性、潜在恶性和恶性3类[2]。可靠的恶性征象是手术时即浸润到邻近器官,或出现网膜、肠系膜、腹膜、肝脏或淋巴结等处转移(注意排除与周围脏器粘连)。肿瘤黏膜侵犯及肌层浸润也是恶性的重要证据(有时继发性溃疡导致难以明确判断黏膜有无侵犯),核分裂像>5~10个/HPF,肯定为恶性。潜在恶性指标是:①胃间质瘤直径>5.5cm,肠间质瘤直径>4cm;②胃间质瘤核分裂像>5/50HPF,肠间质瘤只要出现核分裂像;③肿瘤中心坏死明显;④核异型性明显;⑤瘤细胞丰富,生长活跃;⑥镜下可见黏膜固有层或血管浸润;⑦上皮样间质出现腺泡状结构;⑧非整倍体DNA含量高,PCNA、KI67表达增高等。无任何潜在恶性指标者为良性间质瘤,具有一项者为交界性或潜在恶性间质瘤,具有一项肯定恶性指标或两项以上潜在恶性指标者为恶性间质瘤。有研究显示,GIST肌源性表达者,可良性也可以恶性;而神经源性表达者则多为恶性或恶性潜能。

2.1病理检查

肿瘤大小不等,0.7~17cm,境界清楚,无包膜,部分可见假包膜。大多位于肌壁间,少数位于浆膜层或黏膜下层,偶有突入胃肠腔呈息肉状;部分伴有黏膜溃疡。切面呈灰白、灰红或红棕色;部分可见出血、坏死和囊性变。

2.2组织形态

肿瘤主要由梭形和上皮样瘤细胞呈束状或片状排列,有的排列成栅栏状、旋涡状。瘤细胞呈梭形、圆形或多边形,细胞核卵圆形或短梭形,染色质细致,核仁小,部分不明显;胞浆丰富,淡染或核周空晕。细胞间含有数量不等的胶原纤维,部分间质内有较丰富的薄壁血管、出血、坏死和囊性变。11例为恶性,5例为潜在恶性,13例呈良性形态。在随访3年中,失访11例。另外18例中,8例良性者有7例未复发,1例复发;10例潜在恶性和恶性者有4例复发,3例死亡,3例未复发。表1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结果注:*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选用t检验。其中Desmin组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