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胃轻瘫综合征

糖尿病患者小心胃轻瘫――糖尿病之友主办

2009-11-28 www.tnbzy.com A +

胃轻瘫系指胃动力障碍,排空延迟,但不伴有机械性梗阻的一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上腹饱胀、嗳气、上腹痛、体重下降、胃潴留或因不消化的固体食物排空障碍形成胃石等。

胃轻瘫分为原发性胃轻瘫和继发性胃轻瘫。原发性胃轻瘫病因机理尚未清楚但病变部位可能在胃的肌层或支配肌层的肌间神经丛。继发性者常有:

②结缔组织病,如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PSS);

③胃部手术或迷走神经切断术;

④感染或代谢异常;

⑤中枢神经系疾病以及某些药物等。

糖尿病胃轻瘫是糖尿病常见的消化道慢性并发症,是继发于糖尿病的以胃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而引起的胃动力低下为特点的临床症候群。临床多发生于未经治疗,治疗不当或治疗不规则的2型糖尿病患者。大约5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伴有胃轻瘫,尤其常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胃轻瘫表现为腹胀,恶心,呕吐,厌食等,还可伴有其他自主神经病变的征象,如泌汗异常、体位性低血压、阳痿等。

糖尿病胃轻瘫的发病原因

糖尿病胃轻瘫的发病原因尚未十分明确,可能与以下方面有关。

①高血糖:高血糖可使糖尿病患者进餐后胃排空滞留时间延长,尤其进食固体餐的胃半排空时间明显延长。血糖从正常水平的低限升至高限即可对胃排空造成影响,血糖水平升高使胃排空速率下降。

②自主神经病变:即内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长期高血糖可诱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使支配胃肠的神经受累,胃张力降低,胃蠕动减慢,从而引起胃排空延迟或胃-幽门-十二指肠动力异常。主要表现为迷走神经损害。糖尿病胃轻瘫的胃运动功能与迷走神经切除后的胃相似。

③胃肠激素分泌异常:糖尿病患者胰升血糖素水平增高,该激素具有抑制胃蠕动,减弱胃收缩能力。高血糖又使肠抑胃肽的分泌进一步减弱使胃张力低下,胃排空延迟。胃轻瘫患者有多种胃肠激素包括胃动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等分泌异常。胃肠激素以神经递质和内分泌激素的方式参与胃肠道运动的调节,它们的分泌异常可使胃的运动异常。

④食道肌肉收缩异常:糖尿病患者迷走神经功能紊乱,影响食管肌肉的收缩和食管排空缓慢。

⑤胃酸缺乏: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免疫缺陷,可引起胃酸缺乏,杀灭胃内细菌不力,易引起胃部感染、发炎,影响胃的消化功能。

⑥微血管病变: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使胃粘膜血流量明显降低,据推测胃粘膜微循环灌注不良也可能是造成胃轻瘫的原因之一。

⑦胃细胞内因子异常:糖尿病胃细胞内因子减少,引起维生素Bl2不足,进一步致使神经功能失调,促使呕吐,以致出现营养性贫血。

胃轻瘫如何治疗

如有胃轻瘫的症状,尤其是餐后数小数仍呕吐大量食物,在X线钡餐和胃镜检查正常或排除机械性(器质性)梗阻后,一般可以作出胃轻瘫的初步诊断。确定诊断后则需进行胃排空试验,胃内测压或胃电图检查。患者需要在早上空腹到消化内科或内分泌科挂号就诊,并携带血糖、胃镜等相关检查资料。

胃轻瘫的治疗一般分为以下5个方面:

1.一般治疗:胃轻瘫患者应给予低脂肪、低纤维饮食,少食多餐,流质为主,以利于胃的排空。

①食物成分的调整。糖尿病胃轻瘫患者消化运动减弱,胃排空已延长,故需降低食物中不消化纤维的含量,一些含丰富纤维素的蔬菜(如芹菜、白菜和马铃薯等),虽有降低餐后血糖作用,但是易有胃肠道反应,因此糖尿病胃轻瘫患者不能多吃。

②食物状态的调整。胃轻瘫时,固体食物排空受阻较液体食物更明显,因此,膳食搭配时最好将固态食物匀浆化,或多进食流质食物,必要时甚至完全依赖流质食物,这样有助于改善胃肠道症状与控制血糖。

③进餐次数的调整。胃轻瘫时以少食多餐为佳,每日三餐分为6~7小餐,分别在早晨、中午、下午、临睡前进餐,餐间安排2~3次点心,以减少餐后高血糖,同时避免餐前有饥饿感。

④糖尿病其他并发症的饮食护理。伴有肾病者应控制每日蛋白质的摄入量,同时避免含钾高的食物;伴有腹泻者,限制粗纤维蔬菜与水果,食少渣、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炸等刺激性食物;伴有周围神经病变者,多食糙米、豆类等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

由于吸烟能减慢胃排空,应予戒烟。应尽量避免使用能延迟胃排空的药物:如钾盐、多巴胺、L-多巴、硝苯吡啶、异丙肾上腺素、硫糖铝、氢氧化铝凝胶、鸦片类制剂、三环类化合物、吩噻嗪、合成雌激素类等。

2.原发疾病的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应尽可能控制高血糖,部分患者可因高血糖得到控制而使症状改善。

3.药物治疗:

①胃复安:胃复安可启动糖尿病人胃窦Ⅲ相移行运动复合波(MMC),增加胃窦收缩频率及振幅,松弛幽门括约肌,协调胃、十二指肠收缩,加速胃排空。用药后的副作用可发生于约20%的病人。主要是神经系统副作用,如嗜睡、忧郁、焦虑及锥体外系症状,也可增加泌乳素释放,致育龄妇女闭经及溢乳,男性女性化。这些副作用是可逆的且与剂量相关。禁忌症包括胃肠梗阻、穿孔、出血、帕金森病及癫痫病史者。

②红霉素:红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促胃肠道动力方面酷似胃动素的作用,通过与胃动素受体结合,空腹时触发胃窦Ⅲ相MMC,餐后刺激胃窦收缩,增进胃窦、十二指肠的协调作用。作用与剂量相关,低剂量的红霉素(40毫克,iv)即可诱发胃窦Ⅲ相MMC,高剂量(200毫克,iv)可延长胃窦强烈的蠕动性收缩期。静脉或口服给药均有作用,较胃复安更有效。红霉素副作用主要是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等,患者一般均可忍受。大剂量可引起Q-T间期延长、严重心律紊乱和电解质紊乱。

③多潘立酮:多潘立酮是外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直接作用于胃肠道,增强胃蠕动,改善胃窦、幽门、十二指肠运动的协调作用,促进胃排空,改善患者胃肠道症状。严重胃轻瘫患者使用胃复安无效时,改用多潘立酮仍有效。多潘立酮不易通过血脑屏障,不产生神经系统副作用。可能出现口干、头晕、皮疹、腹泻等,也有报道增加泌乳素释放。副作用与剂量相关,减量或停药后消失。多潘立酮静脉使用可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只能口服给药。

④西沙必利:西沙必利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促胃肠动力药,可刺激胃窦收缩,协调胃窦、幽门、十二指肠运动,促进胃排空,改善或缓解胃肠道症状。作用与剂量相关,较同剂量的胃复安更有效。对肠道运动也有促进作用。副作用少而轻微,偶有嗜睡、疲劳、腹泻、腹痛、轻度头晕和头痛,患者多能坚持用药。大剂量用药可引起Q-T间期延长和严重室性心律紊乱,因此有Q-T间期延长、窦房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和有较严重心脏病者禁用本品;有肝、肾功能不全及反复发生的低血糖患者,也不宜使用本品。一些经细胞色素P450在肝内代谢的药物如三唑类抗真菌药(酮康唑)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不能与本品联用,因联用可导致Q-T间期延长和严重的室性心律紊乱。

4.手术治疗:对于少数难治性胃轻瘫患者可采用手术治疗。有报告对某些特发性胃轻瘫患者行胃大部切除和胃空肠吻合术后,症状显著减轻。

5.其他疗法:胃起搏能使紊乱的胃电慢波节律恢复正常,从而恢复正常胃运动,有人试用于治疗手术后胃轻瘫伴胃电节律紊乱者,有一定疗效。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