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009-11-28 blog.bioon.com A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因免疫因素破坏血小板,使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

临床上:广泛皮肤、粘膜及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抗血小板抗体阳性。

临床分急性和慢性。

急性好发于儿童,慢性好发于<40岁女性,

二、病因、发病机理:

(一)感染因素,病毒及细菌

1.急性ITP发病前2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血中有抗体;由于病毒和抗体复合物与血小板FC受体结合,使血小板易破坏;病毒抗体损伤血小板而致ITP。

2.慢性ITP常因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ITP;慢性ITP患者脾中储存的血小板>正常人7倍,切脾治疗后血小板明显上升。

(二)免疫因素:

多数ITP患者血中PAIgG增高,血小板抗体阳性。

(三)肝脾作用:

1.体外培养,ITP时PAIg产生于脾。

2.ITP的血小板易在脾和肝中被破坏。

(四)遗传因素:

HLA―DRW9K

ITP患者阳性,说明有遗传因素参与

HLA―DQW3J

(五)其他因素:

雌激素:40岁以下女性或妊娠期易发

雌激素可以增加脾脏对血小板的破坏

三、临床表现:有急进型和慢进型

特征      急进型    慢进型

发病高峰年龄  2~6岁    20~40岁

性别      无差异   女:男=3~4:1

感染史      有      无

起病       急     缓慢

口腔出血泡    有      无

血小板计数  <20×109/L  30~80×109/L

血小板形态   正常   异形、巨大形

嗜酸粒增加   常见     少见

淋巴细胞增加  常见     少见

病程      4~6周   数月、数年

自发缓解   80%以上   不常见

四、实验室检查:

           急进型       慢进型

外周血 血小板减少 严重,<20×109/L 30~80×109/L

    白细胞计数 大多正常        正常

      噬酸及淋巴细胞增多 可见巨型畸型血小板

    贫血    与出血相应   与出血基本相应

骨髓  巨核细胞  幼巨增多,产板巨减少显著增多

血生化 血小板抗体  显著升高       增高

    出血时间   延长         延长

    血块退缩   不良         不良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病史(有出血史)

2.症状(皮肤、粘膜出血)

3.化验(血小板减少、巨核细胞成熟障碍、

PAIgG升高)

(二)鉴别:

药物性血小板减少;SLE;Evan’s;血液肿瘤等

(一)一般治疗:

出血明显者应卧床休息,禁服阿斯匹林类抗血小板药

(二)急性ITP:

>80%可自行恢复。严重者少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超过半年不愈者作脾切除。

(三)慢性ITP:

1.肾上腺皮质激素为首选。

作用:抑制单核一巨噬系统的吞噬功能,延长已与抗体结合的血小板的作用。

剂量:1mg/kg/日。

用药时间:血小板正常后减量5~10mg/月,至10~20mg/月时维持3~6月后再停药。

若停药后复发、可再重复用。

2.脾切除为最有效的办法。

机理:减少血小板抗体生成;

消除破坏血小板的场所。

指征:经皮质激素治疗6月无效;

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但易复发,或需大剂量维持;激素治疗有禁忌:消化道溃病等;病情危重(颅内有出血倾向),内科治疗无效。

3.免疫抑制剂:适用于激素及切脾均无效者。

机理:抑制细胞体液免疫,增加血小板生成。

用药:1)长春新硷1~2mg/周iv×4~6周;

2)环磷酰胺2~3mg/kg/日口服3~6月;

0.2~0.6g/周,连续×6~8周。

注意:抑制血细胞、抑制骨髓造血。

(四)难治性ITP:

上述治疗方法均无效。

1.丙种球蛋白静滴,400mg/kg/日×5日

通过抑制单核―巨噬细胞FC受体,而抑制抗血小板抗体产生,并抑制抗体与血小板接触。

2.血浆置换:减少循环血中的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使血小板上升。

阅读全文|回复(0)|引用通告|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