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家庭应急处理

2009-11-28 www.j1ol.com A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utoimmunethrombocytopenicpurpura),是一种与免疫有关的疾病。本病不仅有血小板数量减少,其功能也受到影响,血小板粘附、聚集能力减弱,血小板第3因子活性减低,另外抗体直接损伤血管壁。

  60~80%左右患者血清中可检出自身抗血小板抗体,可与自身和同种异体的血小板结合,形成复合物,刺激淋巴细胞,使其对血小板有毒性作用,使小板寿命明显缩短、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最终使血小板生成减少。

  [临床表现]

  急性型患者起病急,常有畏寒、发热、皮肤粘膜广泛瘀点、瘀斑,鼻、消化道及泌尿道出血,偶有颅内出血。

慢性型患者起病缓慢,主要为反复发作的皮肤瘀点、鼻衄或月经过多,无自愈倾向,常迁延不愈。

  [诊断要点]

  (1)急性型患者多见于儿童,起病急,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临床表现为畏寒、发热、皮肤粘膜广泛瘀点、瘀斑及鼻、口腔、消化道及泌尿道出血,多数患者能痊愈或自行缓解,10~20%转为慢性。

  (2)慢性型患者多见于20~50岁,女性明显多于男性,起病缓慢,主要为反复发作的皮肤瘀点、鼻衄或月经过多。

  (3)血小板计数减少,急性型常低于20×1000000000/L;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

  (4)骨髓象可见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粒红比例基本正常。

  (5)血小板表现相关抗体测定增加。

  [鉴别诊断]

  (1)感染性血管性紫癜

  常有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伤寒、猩红热等感染性原发疾病,临床表现皮肤、粘膜出现点状、斑片状出血,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因子消耗等可助诊断。

  (2)过敏性紫癜

  青少年多见,春秋季好发病,常有过敏史,紫癜呈对称分布,四肢伸侧居多,且伴痒或感觉异常,关节可有轻重不同肿胀,常见肾脏损害表现,骨髓象及血小板计数正常,可助鉴别。

  (3)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所致血小板减少

  可有慢性贫血症状,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减少,可助诊断。

  [家庭应急处理]

  (1)急性发作时,应卧床休息。

  (2)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

  (3)防止外伤,禁止不必要的穿刺损伤。

  (4)口服大剂量维生素C及安络血等可达一定止血作用。

  (5)口服强的松40~60mg/日,症状控制后逐渐减量。

  (6)激素疗效差或切脾后仍无效者,可使用免疫抑制剂如口服硫唑嘌呤75~150mg/日,或环磷酰胺200mg,每1~2日1次,静注。

  (7)严重出血时,应尽快送往医院抢救。

  来源:家庭医生在线论坛 (编辑:佳仪)相关文章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