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的比较影像诊断学

2009-12-02 www.shouxi.net A +

颅内动脉瘤的比较影像诊断学文章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发表时间:2008-09-0209:39:43关键字:动脉瘤比较影像诊断学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的影像检查对脑动脉瘤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247例动脉瘤患者行CT、DSA、MRI等检查,发现阳性率分别为71.25%、93.79%、93.57%。对照各组异同以发现最佳诊断方法。结果 DSA适用于小动脉瘤的检出,对含氧或脱氧血红蛋白时期的动脉瘤MRA则优于DSA但敏感性比CT差,即使目前CT及MRA清晰度已经很高,仍不能完全取代DSA。结论 由于动脉瘤的大小、结构、部位及组织关系的不同,靠单一诊断均难完全确诊,故应联合使用以提高动脉瘤及合并疾病的诊断率和治愈率。      关键词 动脉瘤比较影像诊断学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ondiagnosticsignificanceofdifferentimageexaminationstointracraniala-neurysm.Methods247casesofintracranialaneurysmwereexaminedbyCT,DSA,MRI.ResultsThepositiveratesofCT,DSAandMRIexaminationwererespectively71.25%,93.79%,93.57%.ConclusionDuetothedifferencesofaneurysm’ssize,structure,positionandtissuerelationship,anyoneofthemethodscan’tmakecorrectdiagnosisin-dependently.Sothemethodsofexaminationsshouldbeusedtogethertoimprovediagnosticrateandcurerateofa-neurysmsanditscomplications.     Keywordsaneurysmcomparativediagnosticimageology        比较影像诊断学是近年来随科学发展而新兴的一门科学。它通过将传统的影像学检查进行比较和综合,从而达到更准确全面的诊断疾病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的目的。

  1临床资料      本组247例患者均行CT扫描检查,其中行CT平扫94例,螺旋CT(SCT)检查66例、电子束CT(EBCT)检查47例,CTA检查40例。发现单发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61例,多灶性SAH9例,并发颅内血肿14例,有6例因头部外伤行头颅CT扫描发现动脉瘤。阳性率为71.25%。DSA检查177例,发现动脉瘤166例,阳性率为93.79%;11例未见动脉瘤显影,其中3例早期手术发现阶段性、局限性或弥漫性血管痉挛2例,瘤内血栓形成1例。保守治疗后复查DSA8例,6例动脉瘤显影。MRI检查140例,其中MRA检查110例,发现动脉瘤131例,其阳性率为93.57%。21例分别行CT、CTA、MRA和DSA对照,其中3例直径<0.5cm的动脉瘤仅DSA发现,4例合并血栓形成的巨大动脉瘤直径>2.5cm的CT均发现,MRA发现3例,DSA发现1例。余14例直径在0.5~2.5cm的动脉瘤,CT发现9例,MRA发现9例,DSA发现12例。

  2讨论      2.1动脉瘤诊断方法的比较对大多数脑动脉瘤患者来说,传统诊断原则主要是根据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来考虑和脑血管造影来确诊的。证实SAH最简便可靠的方法是腰椎穿刺。对于重症和昏迷患者,腰椎穿刺和DSA均难以完成,且相当危险。CT以及MRI、MRA安全且可反复检查,更有其相对优越性。     对已破裂的动脉瘤,CT扫描和MRA具有特殊性的优点,其能较清楚显示SAH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并以此间接判断动脉瘤存在与位置。动脉瘤破裂后,CT虽不能明确显示瘤体,但可清楚显示动脉瘤破裂后并发症的病理改变,表现为灶性积血、颅内血肿、脑水肿等改变,其范围、位置因动脉瘤位置不同而不同。灶性积血常常是发现动脉瘤破裂的重要线索,并有定位诊断意义。CT在血管痉挛时可发现病灶区低密度影,综合积血部位、积血量以及临床表现,可推测哪条血管痉挛。MRA可准确显示各种类型动脉瘤大小,有助于观察其形态变化。MRA安全且可三维旋转以观察瘤蒂和动脉瘤内的血流情况,对伴出血动脉瘤MRA辨认优于CT和DSA。     对未破裂的动脉瘤,CT发现几率小,主要适用于较大动脉瘤的检出。SCT、EBCT可能发现直径<0.5cm的动脉瘤。计算机三维成像(CTA)由于成像速度快(<1min)、显示图像清晰且可同时显示血管与脑组织关系,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动脉瘤的检出。颅内动脉瘤依瘤腔内血栓多少分为:Ⅰ型:薄壁无血栓型;Ⅱ型:部分血栓型;Ⅲ型:完全血栓型。其CT表现分别为:Ⅰ型:圆形略高密度影,均一强化。此型MRA、DSA均能清楚显示。MRA因为无需造影剂,系无创伤性脑血管造影,相对更有优势。DSA可以直接显示动脉瘤与动脉的关系和血流动力学改变。MRA和DSA均可发现是否伴有其他血管畸形及侧枝循环状况。Ⅱ型:含血瘤腔和外层囊壁明显强化,成典型“靶环”征或“牛眼”征。此型DSA仅能显示瘤腔大小,在显示动脉瘤的起源、瘤蒂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方面不及MRA。Ⅲ型:病灶呈等密度,无强化,瘤壁环状强化。此型CT扫描最具优势,能够显示动脉瘤的全貌和真实大小,对于巨大且已形成血栓的动脉瘤更具优越性。而此型MRA及DSA完全不能显示[1]。     2.2DSA与CT、MRA的比较DSA既能清楚的显示动脉瘤,又能清晰的反映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尤其适用于小的动脉瘤的检出。但是对于已经完全血栓的动脉瘤或血管痉挛严重者,有时血管造影则难以显示动脉瘤,或者显示的动脉瘤明显小于真实的动脉瘤。此外,单侧颈动脉造影可能遗漏多发性动脉瘤。MRA不能检出直径<1cm的动脉瘤,对于含氧或脱氧血红蛋白时期的动脉瘤,MRA明显优于DSA,但其敏感性比CT差。即使目前CT(包括CTA)及MRA显示的清晰度已经很高,仍然不能完全取代DSA。

  3结论        CT能够反映动脉瘤破裂后的出血定位和范围,了解脑积水和脑水肿的程度,解释临床症状、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并且根据出血情况判断动脉瘤的部位。CTA在显影质量、速度上更有优势[2]。CT(包括SCT、EBCT)和MRA能够对动脉瘤提供准确的定位、定性诊断,反映动脉瘤的全貌,尤其适用于较大动脉瘤和动脉瘤内已经形成血栓者。但完全形成血栓的动脉瘤则MRA不能显示。MRA能显示动脉瘤的全部和周围组织的关系,安全且可三维旋转以观察瘤蒂和动脉瘤内的血流情况,对伴出血的动脉瘤更有诊断价值[3],临床应用日益增多。DSA能够清晰显示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对小动脉瘤的诊断更具有优越性。但当动脉瘤内有血栓或载瘤动脉出现严重血管痉挛时,容易发生动脉瘤的漏诊,治疗后复查DSA可提高正确诊断率。CT、MRA和DSA在诊断动脉瘤中还不能互相取代,如果联合使用则有利于提高动脉瘤及其合并疾病的诊出率及治愈率。       参考文献      1沈天真,陈星荣,吴恩惠.神经影像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54-460.     2何望春.比较诊断影像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8.     3RonkainenA,PuranenMI,HernesniemiJA,etal.Intracrannialaneurysms:MR.AngiographicscreeningFn400asymptomaticinvidiualswithincreaselfamiliadrisk.Radiol,1995,195:35-40.      (编辑商志伟)

  作者单位:110015辽宁电力中心医院放射线科(△神经外科)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