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急性失血所致贫血

[护理学论文]贫血概论

2009-12-04 www.med66.com A +

  贫血通常是指外周血中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或红细胞压积低于同年龄和同性别正常人的最低值。目前国内都按单位容积外周血中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值的下限,作为贫血的诊断依据。则这一正常值的下限因性别、女性是否妊娠、年龄以及居住地海拔高度而有所不同。

  贫血并非是一种疾病的名称,而是由许多种不同原因或疾病所引起的一系列共同症状。

  1、分类

  按发病机理大致可分为:

  (1)红细胞生成减少:

  ①造血物质缺乏,如缺铁性贫血;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的巨幼细胞贫血。

  ②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系统性疾病(慢性炎症、感染、尿毒症、肝病、肿瘤、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病等)所致的继发性贫血、骨髓浸润(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纤维化等)所伴发的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2)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

  ①红细胞内异常,如红细胞膜的异常(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内酶的缺乏(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缺乏、丙酮酸激酶的缺乏);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异常(如海洋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②红细胞外异常,如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引起的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

  (3)失血:

  ①急性失血性贫血。

  ②慢性失血性贫血。

  按红细胞形态分类:依据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1)小细胞低色素性分血:MCV<80μm3,MCH<26pg,MCHC<0.31.此类贫血见于缺铁性贫血、海洋性分血及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

  (2)正常细胞性贫血:MCV80~94μm3,MCH26~32pg,MCHC0.31~0.35.此类贫血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绝大多数慢性系统性疾病所致的继发性贫血、某些溶血性贫血及急性失血性贫血。

  (3)大细胞性贫血:MCV>94μm3,MCH>32pg,MCHC0.31~0.35.此类贫血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按贫血的严重程度分类:

  (1)轻度:血红蛋白>90g/L,但低于相应正常值下限。

  (2)中度:血红蛋白为60~90g/L.

  (3)重度:血红蛋白为30~60g/L.

  (4)极重度:血红蛋白<30g/L.

  此外还有按遗传性或获得性,按骨髓增生程度进行分类等方法。

  2、临床表现

  贫血病人的症状、体征系由贫血本身与引起贫血的原发病或原因共同所致,临床上对二者均应给予重视。贫血的临床表现不只与贫血的程度有关,还与贫血发生的速度、循环血量有无改变、患者的年龄及体质有关。贫血的一般临床表现系由于循环血液中血红蛋白减少所致血液携带氧能力降低而造成全身组织器官的一系列缺氧表现。

  (1)皮肤粘膜:皮肤粘膜苍白为最常见体征。苍白的程度同时受贫血程度、皮内毛细血管的分布和舒缩情况、皮肤色泽、表皮厚度以及皮下组织水分多少的影响,因此最常用以检查的相对可靠部位为睑结膜、口唇、甲床、手掌及耳轮。

  (2)肌肉:疲乏无力为最常见症状,主要由于骨骼肌缺氧所致。

  (3)循环系统:中度贫血时活动后心悸、气短,严重分血时可致心肌损害而表现出心电图的ST段降低、T波平坦或倒置,并可出现心绞痛。极重度贫血或长期严重贫血时,可致贫血性心脏病,表现为心脏扩大乃至心力衰竭。

  (4)呼吸系统:贫血病人活动后血中二氧化碳增加,刺激主动脉弓、颈动脉窦以及呼吸中枢使呼吸加速,表现为气短乃至呼吸困难。

  (5)中枢神经系统:缺氧可致头昏、头痛、耳鸣、眼花、注意力不集中及记忆力减退、困倦、嗜睡乃至意识障碍。

  (6)消化系统:常见食欲减退、腹胀、恶心、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等胃肠功能失调的症状。重度以上贫血病人可有轻至中度的肝脏肿大。但需格外注意排除上述症状还可由于胃肠道中存在有原发疾患所致的可能性。

  (7)泌尿生殖系统:重度贫血病人可有轻度蛋白尿浓缩功能减低。男女两性中均多见性欲减退。育龄女性可表现有月经不调。

  (8)其他:重度以上贫血病人偶可出现低热。慢性贫血病人伤口愈合可较慢。

  3、诊断

  贫血的诊断步骤可分为三部分:

  (1)确定有无贫血及了解所存在的贫血的严重程度:

  ①病史与体格检查中无存在的前述的常见贫血的症状、体征等临床表现,初步判断有无贫血存在的可能。

  ②确诊有赖于实验室检查:1991年中华血液学杂志组织制订的国内统一的贫血诊断标准包括:男性成人血红蛋白<120g/L,女性成人(非妊娠)血红蛋白<110g/L,孕妇血红蛋白<100g/L.以上均以海平面计,海拔每增高1000m,诊断用血红蛋白值升高约4%.通过血红蛋白的测定,按前面已列出的标准,在存在贫血的病人中,可进一步了解贫血的严重程度。

  (2)判断贫血的形态学分类类型:测定MCV、MCH、MCHC,以相应前述分类标准判断贫血的形态学分类类型,从而可对贫血的病因的诊断提供初步的线索。

  (3)查明贫血的病因或原因:在某些情况下,贫血的病因(如早期胃肠道肿瘤、妇科肿瘤)的及时诊断较贫血本身的诊断更为至关重要。因此,必须进行下列方面的工作:

  ①病史:现病史与既往史中应特别注意详细了解有无出血、黄疸、血便、黑便、血尿、深色尿以及有无存在慢性炎症、感染、肾病、肝病、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疾病的临床表现。服药中史了解无服用可引起贫血的药物;女性病人的月经生育史中应明确有无月经过多、妊娠、生育(或流产)和哺乳情况;个人史中了解有无偏食、异食癖、饮茶及营养缺乏,有无化学毒物或放射性物质接触史;家族史中注意有无类似的贫血病人。

  ②体格检查:在全面检查的同时,特别注意有无黄疸、淋巴结与肝脾肿大、骨压痛、平甲、反甲、舌炎等严重缺铁性贫血的表现,以及舌乳头萎缩和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等维生素B12缺乏的表一。并应常规进行肛门指诊,了解直肠情况,对女性病人必要时应进行妇科检查了解妇科情况。

  ③实验室检查:

  A、血液学检查。应包括血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外周血涂片,以及必要时骨髓穿刺涂片的细胞形态学检查,特殊情况下进行骨髓涂片的铁染色、或/和骨髓活检,有溶血存在时须进行溶血性疾病方面的相应检查。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www.med66.com

  B、其他检查。应常规包括尿、粪常规,粪潜血与寄生虫卵检查,血液尿素、肌苷氮以及胸部X线检查等。必要时加做相应的检查以明确贫血的原因,及时处理。

  4、治疗与护理

  (1)一般护理:

  ①执行造血系统疾病的护理常规。

  ②休息。病人的体位遵医嘱,可视分血的严重程度及发生速度而定。

  ③心理护理。

  ④营养护理。按医嘱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及含无机盐丰富的饮食(包括瘦肉、豆类、动物肝、肾、新鲜蔬菜及水果等)。并根据贫血的病因不同,调整饮食的成份。[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⑤皮肤毛发护理。一般病人定期洗澡,重病人定期擦澡,保持皮肤和毛发清洁。

  ⑥病情观察。

  (2)病状护理:

  (3)药物治疗护理

  (4)输血治疗护理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