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肥厚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研究现状怎样了

2009-12-06 www.jiwuli120.cn A +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遗传性心肌病之一,临床上相对少见,临床症状及心电图(ECG)无特异性,诊治困难,预后差,且易发生较严重心律失常,约50%病人发生猝死(SD)。故临床医生应加强对HCM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改善预后。

  1病因与病理生理

  1.1病因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若同时伴高血压时,高血压可能仅为触发因素而非病因。曹久妹等近研究发现的致病基因大多是编码肌小节蛋白异常,其中发生在B-MYHC、MYBPC3、CTnT上的突变是致HCM的三个最常见基因,其中7种突变频率较低,每个突变<5%。目前仅在约50%的HCM患者中检查到了以上突变,这需要进一步寻找新的相关致病基因。HCM可能是导致幼年儿童及青年运动员SD的主要原因,应对其直系亲属进行随访,因为发生HCM多是致命性的。由于HCM的典型超声心动图(UCG)表现要到成年后方表现出来,故对可疑儿童应限制其参加剧烈活动。

  1.2病理生理HCM病理改变主要包括左室流出道(LOVT)梗阻、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5]。往往几种改变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致使临床表现多样化。这些病人的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纤维化,心肌肥厚引起顺应性降低导致充盈压升高,心搏量下降,心肌内冠脉受压,血流减少引起心肌缺血,可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尸检可见有疤痕形成。201铊心肌显像显示运动诱发心肌缺血与冠心病无法区别,其机制可能为:(1)心肌需氧超过冠脉供氧能力;(2)冠脉血供减少;(3)心室内压升高,心肌张力增加;(4)心肌纤维索带压迫冠脉或小冠脉病变。

  2临床诊断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多在20~40岁出现症状,男性多于女性。LVOT梗阻情况重者则有:(1)气急,多在劳累后发生,严重时端坐呼吸;(2)心绞痛,但含硝酸甘油后加重,发病年龄较冠心病早;(3)乏力、头晕,用力时晕厥;(4)心悸;(5)心力衰竭;(6)猝死。20世纪60年代多数学者认为LVOT“阻塞”是HCM病SD的主要机制。SD多在剧烈运动或其后发生。已证实,HCM是儿童及青年人SD常见原因,之前多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还发现无症状的HCM病人SD年发生率为4%。有研究表明,心脏性SD绝大多数是冠心病引起,其次是非缺血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除晕厥外,尚未发现与SD有关的先兆症状。

  近来研究显示下列为SD高危因素:(1)年龄较轻的心肌病;(2)明显左室肥厚;(3)有SD家族史;(4)有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发作者,也有学者认为室速仅对幼年病人预测价值大,对青年则不一定,其结果往往自相矛盾。

  3ECG诊断

  3.1病理性Q波各家报道不一,在23%~72%之间。通常认为梗阻中Q波多见。Savaqe等研究HCM最有特征性是出现异常的深Q波。它的特点为:(1)呈QR型;(2)Q波窄而深;(3)在异常Q波的导联中T波直立,借此可与冠心病鉴别。异常Q波多出现在Ⅱ、Ⅲ、aVF、Ⅰ、aVL和左侧胸导联,但有时Q波宽>0.04s,与心肌梗死的Q波仅从ECG上无法鉴别,需长期随访或做冠状动脉造影方能明确诊断。V1、V3R导联可见高R波,并非后壁心肌梗死的对应改变。如病情发展,左室增大或心肌纤维化加重时,异常Q波渐趋消失,可为束支阻滞所代替,异常Q波易误认为心梗Q波,应通过ST-T的演变、心肌酶鉴别。QTc常延长,有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倾向。

本文共2页,第[1][2]页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