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恶性黑色素瘤

隔离肢体热灌注 改善恶性黑色素瘤疗效

2009-12-06 www.21food.cn A +

一名49岁的女性患者,右足恶性黑色素瘤术后5月后出现右下肢多发转移,辗转多家医院治疗效果不佳后近日来到北京肿瘤医院。该院肾癌黑色素瘤科郭军主任为她完成了我国第一例隔离肢体热灌注治疗(ILI)。术后患者仅出现轻度的局部皮肤红斑、肿胀及肌酶升高,两周后相关症状好转,患者基本能够下床活动,治疗后未再出现新的转移灶,局部部分皮肤病灶已有明显缩小,患者顺利出院。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来源于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起病隐袭,误诊率高,恶性程度高,易复发和转移,预后很差。常发生在皮肤和邻近皮肤的黏膜、眼球的色素膜和脑膜的脉络膜丛,亦可见于消化道黏膜及手足等处。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对于不能手术的患者,可采取化疗及生物治疗,但有效率较低。虽然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患者手术治疗后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60%~80%,但晚期患者五年生存率不到5%,同时黑色素瘤容易复发和转移,所以预后极差。

发生在肢端部位的恶性黑色素瘤约占所有黑色素瘤的50%,它发生区域转移和局部复发的高达53%。化疗、放疗和生物化疗等传统治疗方法对其有效率低,目前临床上常采用的手段就是截肢,这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因此临床上急需一种治疗肢端恶性黑色素瘤的有效方法。

1992年澳大利亚悉尼黑色素瘤中心开始采用ILI来治疗肢端恶性黑色素瘤,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治疗肢端恶性黑色素瘤,特别是III/IV期复发和发生区域转移的有力武器。北京肿瘤医院在派人出去进修学习后,在国内率先引进这一先进技术。据郭军介绍,隔离肢体热灌注治疗是将患肢血液循环和体循环隔离,进行肢体局部热灌注化疗药物的一种新技术。该技术使患肢局部的化疗药物浓度大大提高(比常规全身化疗剂量高15~25倍),同时在加热(39~40度)化疗药物和肢体的同时,能成倍增加肿瘤杀伤作用。由于将患肢血液循环与体循环隔离开来,又避免了严重的全身化疗副反应。

该项技术并不复杂――请介入科置管后进行将区域肢体加热,隔离血流后,化疗药物被动脉泵泵入动脉,通过简易体外加热循环机的静脉端吸取,动脉端注射,人工循环30分钟后冲洗即基本完成。

郭军说,该技术有效率高,操作及设备简单,副反应小,目前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治疗肢端恶体黑色瘤的主要手段。该技术在国外已应用了10余年,其有效性已得到国际公认,并被写入NCCN指南和黑色素瘤教科书。悉尼黑色瘤中心对305例复发或进展的肢体黑色素瘤患者进行了ILI治疗,总有效率为85%,CR达44%,稳定12%,进展4%。

他向记者介绍了这一技术与原有一些恶性黑色素瘤治疗方法相比较的优势:

与常规放化疗比较,有效率高;与手术比较,可反复操作,创伤小,可控制区域复发;与全般化疗比较,由于最后进行药物清除,降低了全身化疗毒副作用。其劣势仅为增加了局部毒副反应。

隔离肢体热灌注化疗在国际上已有几千例的临床应用经验,其临床有效率(病灶消失和明显缩小)约80%,而常规全身化疗有效率仅15%~20%。目前隔离肢体热灌注化疗是肢体黑色素瘤(局部复发和移行转移)国际公认的标准治疗手段,有效率高,安全性好。郭军说,原先肢端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在发生区域转移和局部复发后都得截肢,而采用这一方法治疗后不需截肢,保留了肢体,患者生活质量自然大大提高。虽然隔离肢体热灌注化疗为局部治疗手段,但是它通过减瘤降期,能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由于ILI可应用于我国近1/3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治疗,并使其中绝大多数患者受益,且毒性反应相对较小,可操作性强,因此具有很大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