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恶性黑色素瘤

恶性黑色素瘤293 例回顾分析

2009-12-06 journal.shouxi.net A +

恶性黑色素瘤293例回顾分析首席医学网2007年10月14日22:49:28Sunday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征稿内科临床新进展研讨班重症与血流动力学大会血液净化技术学习班医学类核心期刊征稿第六届世界中医药大会2009世界高血压大会第四届中国国际白血病急危重病护理交流会IOF亚洲骨质疏松班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医学影像学术交流会结直肠肛门外科会议口腔正畸学术会议征稿广东研究生学术论坛

作者:王丽霞作者单位:山西省肿瘤医院,山西太原030013

加入收藏夹

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较少见,本文对收治的293例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治疗及结果,作一回顾性统计。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总结1976年2月~2003年10月收治的恶性黑色素瘤293例,男195例,女98例。年龄10岁~74岁,中位年龄45岁。随诊率93.7%。全部经病理诊断,其中7例为恶性黑色素瘤合并其他恶性肿瘤。1986年以后随着免疫组织化学的开展,发现了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32例。恶性黑色素瘤原发部位:头面部13例,眼部15例,鼻腔14例,口腔12例,上肢57例,下肢107例,胸、背部46例,阴茎5例,阴道6例,肛管9例,原发部位不明9例。

原发于上肢的57例中,手部38例。原发于下肢的107例中足底101例。原发部位不明的9例中,5例为腋淋巴结肿大,4例为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病理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30%的病例有皮肤痣发生变化的病史。另外60%的病例发现体表黑色或褐色肿物。有一半患者的痣或肿物因抓、挤或自行破溃长期不愈就诊。就诊时区域淋巴肿大91例(32.0%)。

1.2治疗方法手术治疗261例,主要为局部切除,其中138例还做了区域淋巴结切除。除放弃治疗者外,大部分患者均做过不同类型的化疗。放疗80例,其中70例是术后放疗,10例单纯放疗。术后放疗用60Co或直线加速器照射原发灶部位每4周4000CGy。单纯放疗照射每6周~7周6000CGy~7000CGy。1986年1例左腋下肿物曾被诊断为“转移性腺癌”,放疗每6周6000Cgy,后诊断为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考虑到该病对放射不敏感又追加每次2700CGy8d共3次,该患者局部未再复发,存活6a。1999年9月治疗1例腹股沟肿物曾被误诊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用COP方案化疗无效,后经免疫组织化学诊断为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用氮烯咪胺、博莱霉素、长春新碱、环已亚硝脲化疗两次,肿物稍缩小,接着用钴60外照射每次DT1100CGy每周1次共5次,同时予以免疫治疗。放疗2次后肿块缩小一半,局部疼痛、发烧、精神食欲均明显好转,现仍带瘤生存。

失访者按死亡统计。生存1a186例(71.3%),2a114例(39.5%),3a67例(24.6%),5a21例(10.4%),6a13例(4.3%),7a以上6例(1.8%)。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类起源于神经脊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多发于皮肤,较少见,在恶性肿瘤中我们统计不到2%。恶性度高,发生往往比较隐袭,组织结构多样。近年已发现其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1]。少数恶性黑色素瘤组织中形成黑色素非常少,我们统计约为恶性黑色素瘤的2%左右。一般称此为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AMM),色素较少形成时,常造成诊断的困难,易误诊[2]。本组30例AMM患者中,曾有21例误诊为其他类型的恶性肿瘤,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回顾总结27a来恶性黑色素瘤诊治情况,发现近几年来AMM的患者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比例明显增加,就其本质讲是过去的病理诊断中有相当一部分AMM被误诊为其他癌。随着免疫组织化学的进展,AMM的诊断也逐渐提高了。临床上根据恶性黑色素瘤有无转移分为三期:一期无转移形成,二期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三期伴有远处器官转移[3],治疗和预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恶性黑色素瘤厚度的组织学标本,据统计,<0.76mm转移率为0,>3.0mm转移率可达84%。研究表明,对厚度<2mm的患者易采取较保守的切缘(1mm),对于淋巴的切除仅在淋巴结肿大时才主张做淋巴切除术。该病对放射线不敏感,常规照射疗效不明显。近年来根据有些作者的建议[4],我们采用大剂量单次照射法,每次900CGy~1100CGy每周1次,4次~6次为1个疗程,合并化疗和免疫治疗取得较好结果。总之,有机的将手术、化疗特别是免疫治疗,大剂量单次放疗及免疫治疗结合起来,是目前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主要方法。

【参考文献】[1]李春英,高天文.恶性黑色素瘤基因研究新进展[J].实用肿瘤杂志,1998,13(6):321~332.[2]同济、中山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主编.外科病理学[M].第2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403~1406.[3]郑敏,孙国军.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研究进展[J].实用肿瘤杂志,1998,13(6):328~329.[4]韩芍亭,主编.新编抗肿瘤药物手册[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94.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邮箱:职业: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