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恶性黑色素瘤

肝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

2009-12-07 xiaxiaoyu.haodf.com A +

(附2例报告)我国恶性黑色素瘤发病率不高,肝脏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更少见,而且肝脏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症状体证不典型,B超、CT等检查也难于确诊。因此,临床容易误诊。病例资料例1患者,男,48岁,因车祸外伤在当地医院行CT检查发现肝脏占位病变,考虑为肝癌而于2003年5月12日转入。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皮肤巩膜无黄染,左眼球缺如(既往有左眼葡萄膜黑色素瘤手术史),心肺(-),腹平软,无压痛,肝脾未及肿大。行肝脏增强CT扫描示,肝右叶见大小分别为3×2.5×2cm及6.5×9×7cm的低密度影,增强动脉期均有不规则强化,门脉期强化减弱。诊断:肝脏占位病变,肝癌可能。AFP2.71ng/L,CEA2.65ng/L。于5月15日在全麻下行肝肿瘤切除。术中见肝脏质地软,肝右叶可及两肿瘤结节,边界清晰。术后病理诊断:肝脏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术后行免疫治疗:γ-干扰素100万U/qd,im,×3个月。随访至今未见新生转移灶。例2患者,男,64岁,因间断性腹痛7月于2004年4月4日入院,查体无异常。CT示肝脏右后叶见一约9.2×5.8×13CM不规则形低密度区,CT值38Hu,增强示动脉期上述病灶不规则增强,门脉期及延时期,肿块均为不均匀强化,病灶大小无变化。诊断:肝右叶巨块型肿瘤,肝癌可能。AFP3.87ng/L,CEA1.6ng/L。4月9日在全麻下行手术,术中发现肝脏膈面与膈肌疏松粘连,肝表面散在大小不等黑色病灶,触之有结节感,术中冰冻结果考虑黑色素瘤,行肝固有动脉栓塞化疗。术后病理:肝恶性黑色素瘤,结合临床考虑转移性。免疫组化染色:瘤细胞HMB45(+),S-100(-),AFP(-)。术后仍未找到原发灶。随访中。讨论:恶性黑色素瘤可发生于皮肤,口腔、消化道、呼吸道、生殖系统的粘膜,眼球的睫状体、虹膜、脉络膜,以及脑膜的脉络膜等处。其转移主要通过淋巴道播散,亦可通过血道播散,血道转移多见者有肺、骨、肝及肾上腺等处[1];恶性黑色素瘤发病率低,肝脏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更少见,因此,临床容易误诊。且因有的恶性黑色素瘤原发灶隐蔽而难于发现,甚至在出现转移灶并确诊后,仍然找不到原发灶(如例2)。肝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肝区疼痛不适,与肝脏其他占位性病变无明显区别。B超见肝内占位性病变,但无特殊声像,难于确诊。CT能发现肝内肿瘤,有作者认为多期增强CT在黑色素瘤肝转移的诊断有价值[2],而实践中能给出明确诊断者不多。术中见肿瘤常为结节状,边界清晰,瘤体切面呈黑色,发亮。诊断主要依靠术中冰冻切片及术后病理诊断。对肝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术中明确诊断后,单个和少数结节瘤应予切除,对弥漫性转移者可置化疗泵化疗。恶性黑色素瘤虽对化学药物多不敏感,但对肝广泛转移无法切除者,置肝动脉泵栓塞化疗,可提高肿瘤局部治疗药物浓度,栓塞肿瘤供血动脉,并可重复注药。术后常规行免疫治疗,手术合并化疗和/或免疫治疗,旨在提高疗效、延长生存期[1]。参考文献1汤钊猷.现代肿瘤学,第一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1075-10842郭俊渊.黑色素瘤肝转移:多期增强CT的价值.放射学实践,2000.15(1):62

--------------------------------------------------------------------------------

发表于肝胆外科杂志2005年第二期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