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星形细胞瘤

论文:脑Ⅱ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MR、病理和超微结构,论文

2009-11-27 www.govyi.com A +

【摘要】目的:研究脑Ⅱ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的病理和MR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该类肿瘤的影像学和病理资料。结果:Ⅱ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具有相对特异的MR特点:病变多同时累及多个脑叶,均为弥漫性生长,没有明确肿块形成,T1WI像表现为不均匀或均匀的低、等信号,T2WI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高信号,病变一般没有强化,部分病例可见到结节状或斑点状的强化。典型的病理改变是:肿瘤呈弥漫性生长,在疏松基质中由分化好的纤维型或肥胖型星形细胞组成,细胞结构轻度增加,细胞核不具有典型的恶性肿瘤细胞特征,电镜下可见胶质纤维异常和毛细血管超微结构的改变。结论:这类肿瘤的生长方式表现为弥漫性,具备恶性特征,但细胞分化较好,临床预后较好;其MR表现为良性特征;容易误诊。

【关键词】星形细胞瘤病理超微结构

脑Ⅱ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由于对其认识不足及其本身的临床表现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常导致误诊误治。现回顾分析我院经病理确诊的该类病例资料,以提高临床对该疾病的认识。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1999-2006年间经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弥漫性星形细胞瘤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36~69岁,平均42岁。其中幕上30例,幕下15例。

1.2成像方法采用GE1.5T超导型MRI机型,扫描方法包括:矢状位SE序列T1WI,TR640ms,TE20ms;轴位SE序列T1WI及FSE序列T2WI,TR分别为600ms和2400ms,TE分别为16ms和85ms,矩阵为256×192,层厚5mm,层间距0mm,激励次数2NEX,增强后常规作矢状位、冠状位及轴位扫描,Gd-DTPA用量为0.1mmol/kg体重。

1.3活检组织的光镜、电镜观察

1.3.1光镜观察:活检组织用10%中性福尔马林液固定,送病理科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部分病理标本做免疫组化染色。

1.3.2电镜观察:活检组织迅速放入2.5%戊二醛液固定(温度低于4℃)2h→PBS(磷酸缓冲液)漂洗10min×3次→1%锇酸(四氧化锇)后固定→PBS漂洗10min×3次→乙醇、丙酮逐级脱水→环氧618包埋,60℃聚合(36h)→IKBV型超薄切片机切片→醋酸铀-枸橼酸铅双染色(片)→国立H-500透射电镜观察摄像。

2.1光镜病理改变Ⅱ级星形细胞瘤以细胞高度分化、缓慢生长、弥漫浸润脑结构为特征。由于浸润性生长的特性,肿瘤在大体解剖上边界模糊。受侵犯的解剖结构扩大、扭曲,但是没有破坏。占位效应可以表现在皮质、灰白质交界处,但是边界不清。组织学特点是在疏松的微小的囊变的基质背景中由分化好的纤维型或肥胖型星形细胞组成,细胞结构轻度增加,细胞核不具有恶性肿瘤细胞的特征,缺乏有丝分裂活动相,根据星形细胞的特征又分为纤维型、原浆型、肥胖型及混合型。典型的病理改变见图1、图2。

2.2电镜改变脑星形细胞瘤患者,MR提示的瘤周水肿区:电镜观察时见星形细胞稀少,经寻找可见肿瘤细胞,该肿瘤细胞形态与MR提示的瘤体区细胞形态一致,特点为核异染色质凝聚成块,核较大;还显示结构疏松、有较多空泡,髓鞘和基质电子密度较低。

血脑屏障电镜显示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有较多吞饮小泡,管腔变小,基底膜不规整,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变长且扩张。而强化MR扫描明显者,其瘤体与瘤周毛细血管超微结构在电镜下均显示明显改变。典型的超微结构改变见图3和图4。

2.3.1病变生长方式及信号特点:病变均为弥漫性生长,没有明确肿块形成,T1WI像表现为不均匀或均匀的低、等信号(见图5),T2WI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高信号(见图6)。病灶周围水肿较轻,但存在占位效应,表现为局部脑回肿胀,脑沟变浅。

2.3.2病变部位:病变多同时累及多个脑叶,其中额叶受累7例,颞叶受累8例,顶叶受累7例,海马受累4例,岛叶受累5例,基底节区受累4例,丘脑受累3例,脑干受累2例,胼胝体受累5例。

百度中搜索:脑Ⅱ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MR、病理和超微结构
谷歌中搜索: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