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对围产儿的影响>>正文-景天阁健康资讯

2009-11-30 www.jttop.com A +

目前已知甲、乙、非甲非乙、丁型病毒性肝炎均可影响妊娠和新生儿。其中,乙型肝炎围产期传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1甲型病毒性肝炎

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肝脏疾病。

甲肝病毒是一种无外壳,直径27nm,耐热、酸、乙醚的RNA病毒。甲肝系经粪口途径传播,可通过食物、饮水和人与人密切接触而传播,但亦可通过输血、预防接种。、注射血制品等而传播。

1.2对围产儿的影响

上海医科大学妇产科医院在1988年2~6月上海流行甲肝时,总结了43例妊娠期急性甲型肝炎感染。文献[2]报道孕妇患甲肝时,由于肝炎引起脱水及血容量降低,导致子宫胎盘血流量减少及子宫敏感性增高,因此,妊娠期甲肝容易发生早产及胎儿窘迫。但甲肝病毒不引起宫内感染及畸胎。上海医科大学妇产科医院妊娠期急性甲肝43例,羊水I一Ⅲ度污染者21例,占48.83%,虽新生儿Apgar评分8~10分者40例,占93.02%,但羊水污染提示胎儿有宫内缺氧。本组42例新生儿存活,1例死胎,围产/L病死率为2.326%(同期总围产儿病死率为1.9%)。存活新生儿出生时检查无异常,1例死胎于孕34周分娩,外表无畸形。该组有24例新生儿进行了抗甲肝病毒特异性IgM测定,皆为阴性;其中有10例出生后1个月测定抗甲肝IgM也为阴性,故该组结果支持了文献报道,甲肝不出现母儿传播。

甲型肝炎往往为轻度自限性疾病,无特殊治疗方法。新生儿娩出后,于24小时内可以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制剂预防甲肝传染。灭活和减毒甲肝疫苗正在临床试用。急性感染期产妇不宜哺乳。

2乙型病毒性肝炎

系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肝脏疾病,本病常导致慢性感染,最终可形成肝硬化和肝癌。

2.1流行病学

乙肝病毒是DNA病毒。病毒为直径42nm的球状颗粒(Dane),具双层结构,内层为病毒核心(HBcAG),外壳蛋白是乙肝表面抗原(HBsAg)。第三种抗原,称为e抗原(HBeAg),从病毒核心抗原衍化而来,与致病性和预后有关。乙肝主要经血或注射途径而传播,但也可经口感染乙型肝炎。

2.2对围产儿影响

患急性乙肝和携带HBsAg的母亲可将HBV传给新生儿,尤以后者为主要的感染类型。分娩时经产道、新生儿接触或吞人含HBV的血、羊水或分泌物等所致,少数是宫内感染(<10%),也可通过母乳、体液或密切接触而传播。估计我国的慢性(HBsAg)携带者,至少有1/3(可能高达40%~50%)是母婴传播而造成的。上海医科大学妇产科医院1985~1988年调查了946例乙肝孕妇对围产儿的影响,结果发现妊娠合并乙肝者早产率为16.10%,为正常孕妇的3.87倍;围产儿病死率为39.68‰,为正常孕妇的5倍;新生儿窒息率达9.92%,为单纯妊娠期肝损的3.67倍;孕妇HBsAg和HBeAg均阳性者其母婴传播率为83.33%,新生儿肝炎发病率为16.67%。

急性乙型肝炎感染无特殊疗法。HBsAG阳性母亲所分娩的新生儿,可在出生后48小时内肌注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HBIg)0.5ml/kg,然后每月注射0.16ml/kg,共6个月。但HBIg价格昂贵,故可单独使用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在出生后24小时内、1个月和6个月各肌肉注射乙肝疫苗20μg,保护效价为91%;母亲HBsAg阴性者剂量可减半。母亲为HBsAg携带者,产后可以哺乳,新生儿应用乙肝疫苗并加用HBIg可预防乙肝传播。

3非甲非乙型病毒性肝炎

根据非甲非乙型肝炎的传播机制分为两类:①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或称丙型(C型)肝炎;②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或称戊型(E型)肝炎。

3.1流行病学

丙型肝炎病毒属瘟病毒属,直径50―60nm,圆形,外层有脂类包膜。丙肝主要通过输血、血制品、注射、性生活、母婴和密切接触而传播。戊型肝炎病毒,可能属于杯状病毒(calicivirus),为27~34nm球形颗粒,表面有突起或缺刻。戊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甲型肝炎相似,通过粪口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食物污染等方式而传播。

3.2对围产儿的影响

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乙肝相似,发展成慢性肝炎较乙肝为多见,其慢性携带率类似于乙肝。丙肝能引起母婴垂直传播,其传播的危险性与孕期有关,孕中期孕妇患急性丙肝感染,未发现有围产期传播,但孕晚期丙肝感染,其2/3可发生母婴传播,受影响的婴儿中的1/3以后可发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戊型肝炎临床表现与甲肝相仿,戊肝为自限性疾病,多数患者于发病6周内即可恢复。少数病人,尤其孕晚期可发展成重症肝炎,引起流产和死胎,孕妇病死率可高达10%~20%。

丙肝防治原则与乙肝相同;戊肝与甲肝相同。丙肝及戊肝感染母亲的新生儿分娩后及4周内,肌注免疫血清球蛋白0.5ml,有助于预防感染[2]。

4丁型病毒性肝炎

是由丁型肝炎病毒(HDV)所引起的肝病,必须同时有HBV感染时才致病。

4.1流行病学

丁型肝炎病毒又称δ因子,是一种缺陷病毒,需要有HBV的辅助才能进行复制和感染。HDV的传播方式与HBV基本相同,是经血或注射途径传播。与HBV相比,HDV的母婴垂直传播少见,而性传播相对重要。

4.2对围产儿影响

急性丁型肝炎预后良好,转慢性少。慢性丁型肝炎病情重,往往并发肝衰竭或很快进展为肝硬化。丁型肝炎的母婴垂直传播比较少见,主要见于HBeAg阳性的母亲传给新生儿。

丁肝感染目前尚无特效治疗。预防原则与乙肝相同。防止乙肝感染及使用乙肝疫苗接种[2]是阻断丁肝母婴传播的主要方法。

1庄依亮,等.妊娠期急性甲型肝炎感染43例分析.中华妇产科杂志,1989,24:136

2pastorekTG.TheABCsofhepatitisinpregnancy.ClinObstet&Gynecol,1993,36:843

3TongMJ,etal.Studiesonthematernal―infanttransmissionoftheviruseswhichcauseacutehepatitis.Gastroenterol,1981,80:999

4庄依亮,等.两种剂量乙肝血源疫苗免疫新生儿的效果比较.上海免疫学杂志,1987,7:302

庄依亮(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魏正强(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编辑部)

辽宁医疗提供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