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巨细胞动脉炎

巨细胞动脉炎和风湿性多肌痛|巨细胞动脉炎和风湿性多肌痛说明书|巨细胞动脉炎和风湿性

2009-12-03 www.777aaa.com A +

巨细胞动脉炎和风湿性多肌痛




巨细胞动脉炎(giantceilarteritis,GCA)又称颖动脉炎(temporaiarteritis),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中动脉与大动脉血管炎,常累及一个或多个颈动脉分支,尤其颜动脉,典型表现呈颞侧头痛、间歇性下颌运动障碍和视力障碍三联征。
本病患病率地区性差异甚大,北欧和美国明尼苏达州的Olmsted地区GCA在50岁以上人群年发病率为28.6/10万人口~53.7/10万人口。本病与风湿性多肌痛(polymyalgiarheu-matica,PMR)密切相关,两者受累人群一致,后者甚至比GCA更常见。PMR年发病率为11.5/10万人,成为西方老年人最常见的血管炎病。我国有关本病报道不多,可能与漏诊有关。北京协和医院曾报道22例PMR,合并GCA6例。
本病主要受累血管为起源于主动脉弓的分支动脉,颜浅动脉最为常见,其次是椎动脏、眼及后睫状动脉,病理改变为肉芽肿性动脉炎,常可见到血管壁全层的白细胞浸润,一般呈节段性或斑片状分布,常有内膜增生和内弹力层断裂。于中层与内膜交界处可见巨细胞,病变血管可见血栓形成,致使血管腔狭窄闭合。PMR病理学研究较少,单纯PMR并无特殊病理学特点。
临床表现
GCA和PMR发病年龄在50岁以上,女性发病明显高于男性,约为2~4∶l,起病多缓慢,有时突然发病,全身症状类似“流感”,可有发热、全身不适、疲劳、关节肌肉疼痛、体重减轻。70%患者表现为特异性头痛,一侧或双侧颜部头痛,头皮触痛,局部可有红斑,颜浅动脉增粗变硬,呈结节状,有压痛,偶尔枕后、颜面及耳后动脉亦可受累。30%患者有头颈动脉缺血症状,表现为视力障碍,复视,眼肌麻痹,甚至失明,听力减退,眩晕,颞颌部间歇性运动障碍(长时间咀嚼或谈话时,患侧颗领部明显疼痛、无力,休息后可消失)。15%患者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受累可出现上肢缺血表现,麻木、无力、脉弱或无脉,血压降低或测不清,双上股血压不等,颈部及锁骨上、下窝可闻及血管杂音。40%~60%患者伴有风湿性多肌痛,大多数PMR可单独存在。PMR临床表现为颈部、肩钾带、骨盆带肌肉酸痛和晨僵,但肌压痛及肌力减弱不显著,肌活检、肌酶谱、肌电图均正常,有别于多发性肌炎。
实验室检查
血沉明显增快,贫血,C反应蛋白、碱性磷酸酶、血清IgG、补体和IL-6水平升高。PMR滑液分析呈轻微炎症性改变。
诊断
150岁以上老年人一侧或双侧颜部头痛,颞浅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动脉增粗、变硬,活检为肉芽肿性动脉炎可确诊。ACR1990年巨细胞动脉炎分类诊断标准为“1.发病年龄≥50岁;2.新近出现的头痛;3.颜动脉有压痛,搏动减弱(非因动脉粥样硬化);4.血沉≥50mm/h;5.颞动脉活检示血管炎,表现以单个核细胞为主的浸润,或肉芽肿性炎症,并且常有多核巨细胞。具备3条即可诊断GCA。
PMR诊断标准:1.发病年龄≥50岁;2.颈、肩脚带及骨盆带3处易患部位中至少2处出现肌痛和晨僵;3.实验室检查示有全身炎症反应,如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4.受累肌群无红、肿、热,也无肌萎缩;5.排除类似疾病,如RA、多发性肌炎、慢性感染;6.对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反应良好。
治疗与预后
本病对糖皮质激素反应十分敏感,泼尼松(龙)40-60mg/d,1周内症状可消失,1个月后逐渐减量到7.5-10mg/d,维持1-2年,大多数患者可完全缓解。本病预后良好。但激素减量过快易复发,有激素抵抗者可合并应用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

填写此药品企业信息(免费) 查看此药品生产企业 我要提问/回答  查看全部问题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