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暴发性肝炎样综合征

自身免疫性肝炎及肝硬化诊断进展

2009-12-08 www.nayao.com A +

自身免疫性肝炎及肝硬化诊断进展

发布时间:2009-08-2802:24:00来源:互联网

自身免疫性肝病(autoimmuneliverdiseases)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抗原丧失免疫耐受,从而诱发了肝脏受到免疫攻击而导致的疾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特点可分为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hepatitis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biliarycirrhosis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sclerosingcholangitisPSC)及重叠综合征(overlapsyndromesOS)。近年来,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有了较大进展,早期诊断及治疗对这些疾病发展及预后至关重要。AIH及PBC较PSC及OS常见,因此尤其要重视对AIH及PBC的早期诊断。1自身免疫性肝炎(AIH)AIH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发生,以高加索人(白种人)最为常见,特别在英国、爱尔兰、北欧等民族及其移居北欧的人发病率最高,年发病率0.1~1.2/10万,流行率为20/10万。在亚洲黄种人中,AIH的发病率很低,日本报道为每年为0.015~0.08/10万,中国内地、台湾、香港、澳门等报道AIH均为少见。AIH曾有多种命名,包括:Waldenstrom高丙种球蛋白慢性肝炎(1950年)、狼疮细胞阳性的慢性活动性肝炎(1955年)、青年妇女的慢性肝炎(1956年)、狼疮样肝炎(1959年)、浆细胞性肝炎(1960年)等,1994年国际消化病大会正式命名为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累及肝脏实质的特发性疾病,以γ-球蛋白增高、循环中的自身抗体和对免疫抑制治疗应答为临床特点。肝组织学改变的特征为界面性肝炎(前称碎屑样坏死)。25%的患者可表现为急性肝炎甚至暴发性肝炎,并可快速进展至肝硬化。AIH主要发生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4,有10~30岁及40岁以上两个发病年龄高峰。李新民等研究表明AIH以更年期及绝经期女性,考虑该病可能与雌激素,但尚无直接的证据。AIH多隐匿起病,乏力(90%)、食欲不振(84%)为最常见的症状,其他常见的症状为腹胀(71%)、尿色加深(66%)、皮肤瘙痒(43%)等。体征为皮肤黄染(84%)、体重减轻(64%)、肝脾肿大(57%)、腹水(23%)、肝掌(17%)等,晚期可出现门脉高压、肝衰竭的一些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常显示AST、ALT及ALP、GGT升高显著,均在正常上限5倍以上,说明AIH肝脏实质细胞损伤严重;同时血清球蛋白尤其是lgG增高。自身抗体阳性,如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或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等常阳性,但抗线粒体抗体(AMA)阴性。组织学检查呈现交界性肝炎并有门脉浆细胞浸润。Desmet等1994年报道将AIH分为3个亚型,但也有学者将AIH分为4个亚型。Ⅰ型占80%~85%,多见于40岁的女性,主要特点是ANA和SMA阳性,其中抗肌动蛋白抗体,尤其是抗聚合F-肌动蛋白对诊断最具特异性。根据其抗体被细分为ANA阳性的la型及SMA阳性的lb型。此外,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在此型中也呈阳性表达。Ⅱ型多见于2~14岁的儿童,主要特点是抗肝肾微粒体1(LKM1)抗体阳性,临床表现较Ⅰ型重,常急性起病,进展快,易发展成肝硬化。根据有无伴发丙型肝炎病毒感染,AIHII型又分为IIa和IIb。Ⅲ型发病性别、年龄及表现同I型,主要特点:抗可溶性肝脏/肝-胰抗体(SLA/LP)阳性,特异度可达100%,敏感度30%,因Ⅲ型和Ⅰ型在临床上并无本质差别,故有学者基于这两种AIH类型的临床症状、血清学和遗传基因研究的基础,将其与AIHI型统称为Ⅰ型AIH。IV型:高发于儿童,一些相关资料报道了此型,它与II型、III型一样ANA抗体阴性,该型只有SMA抗体阳性,对其临床表现很少有报道,Kenjiohmot等认为IV型是Ⅰ型的前驱的发展过程或者是Ⅰ型的不完全表现。三种类型的病因及对激素治疗的反应无明显的差异,因此自身免疫性肝炎小组没有赞同将分型作为AIH的临床特点。对于临床上诊断困难的患者常参考国际AIH小组1992在英国Brighton制定、1998年在美国Chicago修订的AIH评分系统,该评分系统主要是在除外病毒性、酒精性、药物性、代谢性、遗传性等所致的肝损伤的下,根据患者的性别、实验室检查结果、高γ球蛋白(或高lgG)、自身抗体及肝病学特点,制定的敏感性及精确度较高的评分系统。根据该评分系统,在治疗前分数>10分或治疗后>12分者为可疑AIH,如在治疗前分数>15分或治疗后>17分间确诊AIH。2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PBC的流行率估计在(19~240)/100万,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州的资料显示其流行率高达402/100万。1851年Addison和Gull首次提出了PBC,1949年Dauphinee和Sinclair应用此名。肝硬化常发生于本病晚期,故PBC并不能准确地反映本病实质。1965年Rubin等建议改名为“慢性非化脓性破坏性胆管炎”(chronicnonsuppurativedestructivecholangitis),虽较确切,但太繁琐,未被广泛采用。PBC是一种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肝内小胆管进行性破坏伴门脉炎症性改变。本病多累及中老年妇女,男女之比为1∶9。该病临床症状不典型且不特异,无症状者占48%~60%,无症状到有症状平均需6~8年,有症状者早期主要有疲劳(67%)、瘙痒(50%),84%与41%的早期患者可合并一种与两种以上的并发症,主要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干燥综合征、甲状腺炎等。有7%的患者发生乳糜泻,主要见于高加索人;晚期可出现黄疸、门脉高压及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TBIL、ALP、GGT均增高;lGM一般也增高。92%~100%的患者出现AMA阳性(应注意0.5%正常人可出现假阳性及AMA阴性的PBC)。据Neubergerx1的研究显示,AMA-M2亚型与肝脏的病理改变有很好的相关性,认为当AMA-M2呈高滴度阳性时,PBC的确诊不再需要肝活检病理证实。AMA-M2可在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和组织学变化之前十多年出现,及早行AMA/AMA-M2检查可及时发现疾病并有助于检测有PBC家族史的人群。对PBC另一有重要意义的抗线粒体抗体亚型是AMA-M8,抗M8抗体为PBC病情活动的特征性指标,其出现提示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差;抗核膜孔复合体抗体(抗-NPC)阳性说明PBC初期的进展迅速,预后较差。凝血酶时间也会有所改变。胆汁淤积容易引起高胆固醇血症,因此应注意血脂的改变。ERCP及MRCP在AMA阴性的下可考虑应用,并且该项检查可鉴别PSC。慢性非化脓性肉芽肿性胆管炎为肝组织学的特点,PBC主要影响中等大小的肝内胆管,特别是肝内小叶间胆管。肝组织学检查主要用于指导治疗及观察对药物的反应。对该病的诊断常参考美国肝病学会(AASLD)2000年发表的PBC诊断标准:①血生化指标表现为以ALP,GGT升高的胆汁淤积;②AMA/AMA-M2阳性;③免疫球蛋白以IgM升高;④影像学检查显示胆管正常;⑤AMA阴性需有肝穿刺病理支持。目前,自身免疫性肝炎及肝硬化越来越受到重视,早期诊断及治疗是控制疾病进展的关键。自身免疫性肝炎及肝硬化的诊断标准有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因此应根据临床综合资料正确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炎及肝硬化,以便早期治疗。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疾病问答

推荐专家

热图推荐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

健康助手

资讯